李白闻言也爽朗大笑起来:“哈哈哈!这才像样嘛,那我便接着说了?”
“你继续,你继续——”
张小宝见李白有一丝询问的意味,便赶紧摆手示意他接着说,同时嘴里连连同意。
“这第四句,高僧从远景写到近景,选取了春日里最具代表性的几样事物。包括清爽晴朗、天高云清的敕勒川草地,树柳狂花,南来归鸟,想起氤氲,……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可以是高僧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具有细致入微观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僧具有一颗玲珑心的体现。你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并且对万事万物都有一颗包容之心,有仁慈的佛意显露出来。果然是被称之为高僧的人,不愧于高僧这个名号!”
李白说罢,歪头看了一眼张小宝,仿佛在说——你看我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张小宝知道他这是在求夸奖,于是欣慰的回应了一个满意的笑容,同时示意李白继续,不要停下来。
接到信号,李白也是继续说道:“如此美景之下,正巧碰见那两只正在专注于繁衍的小松鼠,于是便信手拈来,一句——春池嫣韵,繁衍匆忙,无妨无妨,雅俗共赏,瞬间将诗作升华了!
如果只是描写景物,那么我想任何一位有点儿文学功底的人,都能够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和赞美当下之景。但那也只是没有灵魂的词藻堆砌和少年无感的表面功夫,没有真正洒脱的意境和灵魂。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太关注自身的高度和太在意世俗的眼光。他们只认为自己是高大上的,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应该是文雅的。所以没有高僧这样的魄力和敏捷的思维以及开放包容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正因为如此,他们反而被自己给束缚住了,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像是一潭死水。反而让写出来的东西变得俗不可耐,从而让他们自身也变得俗不可耐。好像掉入了一个怪圈——越追求高雅的东西,到头来却变得越来越俗。写出来的东西就仿佛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在爱而不得后的干劈情操。看起来深情不已,仿佛情深不寿,实则在旁人看来,那玩意儿就是狗屎一堆。
再看高僧的结尾,猛然一听确实显得有些俗气,但联系整篇诗作。细细品来,这一句不可谓不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美好的景物搭配上放松的心情,就连小动物也都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了舒适,从而做出繁衍后代的选择,就更别说人了。
用小动物的繁衍来衬托这景物的美丽,比那些说的好听的任何修饰都更有说服力,更能让人信服。
这一句,便胜过千言万语。
而高僧结尾时用“雅俗共赏”来告诫世人,就是要表明一个态度——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不管是看起来高雅的东西,还是人们世俗观念中看起来粗俗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和审视身边的一切,就是要做到允许一切发生,理解一切存在!这样看来,高僧的诗作中竟然隐隐透出一丝禅意来。”
说到这里,李白的表情变幻复杂了起来,他先是发出会心的笑意,转而又变的懊恼起来。忽而变得开心不已,向着天空狂笑。一会儿又呆滞的望着远处的景物,摇头晃脑、若有所思。
张小宝自然明白他这表情变化的缘由。
起初的笑意,是因为他确实对这篇诗作十分喜欢,为诗作本身而散发出的由衷的感叹和欣慰。而后的懊恼,是因为他恨自己写不出这样的诗作,面对如此美景,却有一种有心无力之感。让他对自身产生了怀疑,这是直击心灵的叩问。他仰天狂笑,正是他想通了之后释怀的一种具体表现。
像他这样的极致浪漫主义者,是不会在阴影里沉溺太久的。他明白纵使自己写不出这样的诗作,但它还是出现了,并且被自己所知晓,而且可能还会流传于世间。不管怎样,它出现了,并且这美景也被刻画和描绘了。那自己应该为此感到高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睥睨于世间的极致的浪漫主义呢?
至于他最后的发呆,大概就是在一切都归于平静的时候,他那颗不屈的心在跟自己暗暗较劲,思索着该做出什么样的诗篇来与自己匹配吧。
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白终于换上了一副轻松的模样:“高僧,不管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你这篇诗作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听起来也是相当炸裂的。你仿佛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又仿佛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
说罢,李白化身小迷妹,一脸崇拜的看向了张小宝。
“哪里的话,太白兄这是要捧杀我呀!作为一个出家人,我只不过是偶尔发发牢骚,说什么引领时代潮流,那更是愧不敢当!”
张小宝对于这篇诗作最满意的,无非是自己第二句那种文字辞藻运用的华丽和出其不意的感觉。本是想着卖弄文字功底的,却不成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