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是个神奇的字,可以是动词来用,也可去表现一种状态,或是与其他字组词的词组,但我没有究其字义的想法,便只是将要对一个丑恶形象进行展露。三番五次让人产生一种“由衷”的厌恶,那样的形象是鲜少的,可见其品性之差矣,并非三言两语便可见识到的。
首谈及自己下,比较感性,伤感更为多些,想要尝试一些讽刺来塑造一些形象,但总达不到效果来。我最为敬佩的人物便是鲁迅,一位能够将文字深刻击透人性,剖析世态的大师,讽刺、一语双关等各种手法已到炉火纯青之地步。而我连其汗毛都不及,那是一种怎样的经历才会有如此硕果,承担了一种责任,踏上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之路。他的人生是吾辈青年应当去思索的,“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在各自的行业当中实质性做到为国为民,而非将那标语浮饰化。一个“浮”的用处可见,此处是贬胜褒足些。
总有人喜欢对号入座,我不想作何种想法来。那便说是他们很聪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罢,对自己的行径“了若指掌”罢。过多的缀辞只会引来他人的厌恶,这个时态本就进入一个快餐式的消遣,人们对文作的评判标准渐乎趋向了能否让心理达到一种欣娱的状态,而非关注那丑态的表象,或是有的吧,只是量是有限罢,以一颗真诚的心境去阅读,阅一些可能被厌恶称之“非主流”的著文,泛不起他人的一些警醒,只是莫名感到了一阵伤悲,那也是一种对写书者的莫大鼓舞,这里的感言并没有夹杂着一种虚伪的成分,望一些人不必多做“探考”。
不然将要进入初处写的群人的头目当中去,或许很多人都是以“皇帝的新装”的臣子般那样随波逐流,不甘“落于”他人后面,那样形象视乎才应于相当下发展?人们的疑惑没有人能够做个让人信服的解答,换成是个辩题,专门针对性去开了大型辩论会,让群善辩论道者前来解惑。却然结果也是不尽人意的,对字词深度剖析,而对现实只进入一层皮毛间的探知,将那所谓的典型性的例子推出来,结果只是一种多余浮缀化罢。
因此我们早叹服于先哲的智慧,“人非圣贤,孰能无惑?”那是对一个古时便存在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文人并非都如相当下认为那般的文绉绉的,其所谓逻辑也是很多理工的佼佼者所望恐莫及的。因此那些漂浮之群,可以安定下来,继续佩戴好高度近视的镜片来摸前方向,发扬“钻研”的神气,收敛那暴露无遗的傲气,诚心去作为罢。可能如此之言论该是权贵者对他们讲的,而非我这种无名小卒能够说道的,必然引起公愤的,却然我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将之见了天日。
几个形动的虚拟便能够让其傻笑半天,熬到三更半夜,晨日半探出头,便又起身“忙碌”。果真是是将“魂牵梦萦”理解到了极致,身姿臃肿,落下那狭小的座椅上,四目紧扣在那四小屏幕当中,偶尔拍弄旁边无辜的物体,进而宣泄自己的不满,一个虚拟事象能够将一个人的情绪转换为阴晴不定,甚至有点暴露倾向的形象,那真是一种“进步”,知识的认识迈步了一个瓶颈期,它所带来的文明物质爆出了一种人类不可限量的劣性来,以怎样的方策来应对之,人类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减浮,让事物保持原来的那种亲和力,而非被他物所侵染后的粗陋形象,浮的形态该是我们所鄙弃的,是应该去以严肃的心态应对的。回归本性为善,将火烛拂向那黯淡之地去,奋然寻光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