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下,新建成的渠段上,一群农民正在查看水流情况。
这是第一次试通水,大家都很关心效果。
\&来了来了!\&有人喊道。
只见清澈的渠水缓缓流来,沿着新建的水渠,向着农田蜿蜒而去。
\&水流得正好!\&老农王伯兴奋地说,
\&不急不缓,正适合灌溉。看来明年的春耕有戏啊!\&
郑国和郑小五正好来到此处巡查。
看到农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父子俩都很欣慰。
\&这段渠道的坡度设计得不错。\&郑小五说,
\&既保证了水流速度,又不会造成冲刷。\&
\&是啊。\&郑国点头,\&多亏了工匠们的经验。他们对地形最熟悉,知道该怎么设计。\&
正说话间,几个农民围了过来。
\&郑大人,您看这水能灌溉多少亩地?\&
郑国掏出计算工具:\&按照目前的水量,至少能灌溉千亩。等全线贯通后,可以达到两万亩。\&
\&太好了!\&农民们欢呼起来,
\&这么多年的旱地,终于能变成水田了!\&
秦天也来到了现场。
看到百姓们如此高兴,他的心情也很愉悦。
\&陛下,\&一个老农激动地说,
\&我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看到这么好的水利工程。有了这水渠,明年的收成肯定能翻番!\&
\&不只是收成的问题。\&秦天说,
\&有了稳定的水源,你们可以种更多样的农作物,还能发展副业。\&
郑国在一旁听着,不禁感慨。
这哪里只是一条水渠,分明是打开了百姓致富的大门。
下午,秦天特意去看了看沿渠新建的村落。
短短几个月,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建的房屋整齐划一,每家都有小院子。
院子里种着蔬菜,有的还养了鸡鸭。
街道宽敞整洁,还特意预留了市集的空地。
\&这些都是百姓们自己规划的。\&郑国介绍说,
\&他们知道有了水源,这里很快就会繁华起来。所以提前做好了准备。\&
\&好啊!\&秦天欣慰地说,\&这说明百姓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来到一户人家,主人正在院子里忙活。
看到秦天,连忙请他进屋喝茶。
\&陛下,快尝尝这茶。\&主人兴奋地说,
\&这是我们自己种的。以前没水,种不了这些。现在好了,明年我打算多种些。\&
秦天喝了一口,赞道:\&不错!看来这水渠不仅带来了水,还带来了商机。\&
\&是啊。\&主人说,\&现在大家都在琢磨着要种什么、养什么。村里还组织了互助会,大家一起讨论致富的门路。\&
傍晚,秦天又去看了工匠学堂。
学堂里不仅教授水利技术,还开设了农业知识课程。
让参与工程的百姓们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这些知识很实用。\&一个学员说,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懂得了原理,能种得更好。\&
夜幕降临时,村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
街头巷尾传来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陛下,\&郑国感慨道,
\&在下现在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您如此重视这个工程。这哪里是一条水渠,分明是一条致富之路啊!\&
\&不止如此。\&秦天说,
\&你看这些村落,这些笑脸,这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只有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郑国望着眼前繁忙的工地,内心五味杂陈。
当初受韩王之命来到秦国,本想设计一个劳民伤财的计划,让秦国在这项工程中耗尽国力。
但秦天的远见和魄力,不仅化解了这个险局,反而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