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工匠学堂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
郑国正在为新一批学员讲解水利知识。
\&水流的速度与坡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郑国指着沙盘上的模型说道,
\&坡度太大,水流会太快,容易冲毁渠道。太小则无法保证灌溉效果。\&
学员们认真记录,不时提出问题。
\&这个原理很重要。\&郑国继续讲解,
\&将来你们在工程中遇到地形变化,都要仔细计算坡度。\&
正说话间,秦天来到了学堂。
看到秦天亲临,学员们立即起身行礼。
\&都坐下继续听课。\&秦天摆摆手,
\&寡人就是来看看你们学习的情况。\&
他在教室后面坐下,仔细听着郑国的讲课。
虽然是很专业的内容,但郑国讲得生动有趣,常常用实际案例来说明问题。
\&先生教得很好。\&课后,秦天称赞道,
\&尤其是把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让学员们容易理解。\&
\&惭愧。\&郑国说道,
\&这些都是在工地上摸索出来的经验。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更关键。\&
\&说得对!\&秦天点头,\&正好今天要去视察新开工的渠段,带上这些学员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工地。
新开工的渠段正好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地形突然变陡,常规的坡度设计不太适用。
\&刚才课上讲的原理,现在就用得上了。\&
郑国对学员们说,\&你们觉得该怎么处理?\&
学员们纷纷思考,提出各自的想法。
郑小五举手说道:\&我觉得可以分段设计,每段用不同的坡度,用阶梯式的水闸来调节水流。\&
\&不错!\&郑国赞许地说,\&这个思路很好。\&
秦天也点头表示赞同:\&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才是真本事。\&
在郑国的指导下,学员们参与了这段渠道的设计。
从测量放线到计算坡度,每个环节都亲身实践。
\&你们要记住,\&郑国强调道,
\&水利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懂得原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学员们若有所悟。这样的现场教学,比在课堂上听讲更有效果。
日落时分,第一天的施工结束了。
但学员们都不想走,围着郑国继续请教问题。
\&好学是好事,\&秦天对郑国说,
\&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明天再继续吧。\&
回程路上,郑小五兴奋地说:
\&父亲,今天我终于明白您为什么这么热爱水利工程了。这里面的学问真是太有趣了!\&
郑国欣慰地笑了:\&是啊,这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造福百姓的学问。\&
第二天一早,学员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工地。
这次郑国让他们分组实习,每组负责一个小型工程。
\&要把工地当课堂。\&郑国说,
\&遇到问题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秦天经常来视察学员们的学习情况。
他发现这些年轻人进步很快,不仅掌握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陛下,\&郑国汇报说,
\&第一批学员已经能独立处理一些技术难题了。再过些日子,就可以让他们到各地去实习了。\&
\&好啊。\&秦天说,\&现在各地都在开展水利工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不过臣还有个想法。\&郑国说,
\&能不能让一些有经验的老工匠也来上课?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如果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会做得更好。\&
\&这个提议很好。\&秦天立即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