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所和家人闹翻都是为王忠于,也坚持自己的信念,现在又为自己这样的付出,心里如刀绞一般。
于是发出一声叹息:
“多可怜的孩子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又不欠咱家什么?你为我家付出太多了。”
王忠于的父亲忍不住流下了自己从来没有流过的泪。
“苍天啊!你就如此折磨我?为什么要留下我这个没用的糟老头子在世上干啥?那次摔倒为什么就没有把自己摔死?人一死事情就百了了?这样不是反而给荷花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和很大的麻烦的吗?”王忠于的父亲在想。
“叔啊!别想那么多了,来则安之。”江松说。
王忠于的父亲却放不下,继续想:
“荷花必定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她放倒了怎么办?我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再给她增添任何麻烦,可是却偏偏一件接着一件来。”
但王忠于的父亲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荷花竟然是通过卖血来筹集资金给自己治病!
这个事实让他感到无比惊和感动。
与此同时,荷花因为对王忠于家的帮助,与她的两个哥哥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她的行为引起了家庭内部的争议,甚至连她的父母也对此有所看法。
然而,由于两家世代交好的渊源,他们并没有公开表达不满。
尽管如此,这种紧张局势仍在默默发酵。
尽管荷花的决定引发了家庭内部的矛盾,但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帮助王忠于一家。
这显示出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坚定信念。
而王忠于的父亲则被荷花的付出深深打动,这份情谊将永远铭记在心。
虽然两家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变化,但他们的历史渊源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彼此的关系。
未来会怎样发展,是否能够化解这些矛盾,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祖辈两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当地恶棍的无理欺负而从江西远逃来到这大山,两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这大山安家立业落户,于是在这里两家都相互照顾和帮衬下。
这样的关系只到荷花的出现才有裂痕,这样下去只有越来越疏远的,荷花虽说常常去看看两位老人和帮父母打理家务,两位也不搭理,都是不让哥哥们知道的。
因为两位哥哥是极力反对荷花和王忠于一起,认为王忠于家实在太穷了,小妹这样是要受苦的。
随着王忠于考上大学,人们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了,然而却不知道两个哥哥的看法是否改变了。
荷花也在想父母虽没有说那些太过急的狠话,两个哥哥却大吵大闹的反对她话时时也在耳边:
“整天不呆在自己家里,就往别人家里跑,忙这忙那干不完的事,这‘吃家饭,屙野屎’的事也只有她才做得出来。”
现在周边的人们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对荷花指指点点了,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尤其是那些曾经喜欢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们,她们那些难听的话语也渐渐消失不见。
不仅如此,有的更是改变了以前的态度,反而整天围着荷花转,搜山搜地的找些好话讨好荷花,怕荷花记恨于此,于是也寻找时间机会补偿过失和失言。
有些人甚至开始主动接近荷花,与她聊起了家里长家里短。
当她们见荷花装耳聋不听见时,心里着急透顶,荷花一阵暗笑。
荷花回想起走过来的风风雨雨,不免为之一笑。
而在病房的床上,王忠于的父亲不停的在唠叨:
“你千万别有一差二错啊!三长两短,也千万别做傻事啊!万一有个一差二错,有个三长两短,我如何向你的父母交代啊!孩子,我可怜的孩子!”
“现在本来对荷花的这些议论已经不少了,说什么的都有,这也难怪他们,自己家也确实是太穷了。”王忠于的父亲一再这样想。
“我们这里必定是偏远的大山山,人们的思想自然还是有些保守和落后的,陈旧思想的根源自然是存在的,这倒是情有可原的,这可就苦了我家荷花了。”王忠于的父亲回头也这样想。
王忠于的父亲从自己想到荷花,在由自家想到荷花家,又想到大山,再由大山想到王忠于和荷花他们。
“荷花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接受的新思想和新东西是时代的潮流,所以她也不怕别人的议论,更不管别人说闲话,可父母,哥哥就不理解:她是怎样的一个人,非要往火坑里跳,而且连犹豫都没有一点,必定他们才荷花最至亲至近是的人。”王忠于的父亲想了又想不再说什么?
荷花顶着极大的压力打小就来我们家帮这帮那,可那时我们两家的关系也特别好,而现在我们两家的关系就疏远了很多,而且那时荷花也必定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