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门口的招工启事贴出去一个来月问的人还真的不少。常小满挑来选去的,又喊了苏木过来帮忙把关,最后总算是挑了两个。
一男一女年龄都不大,男的姓梁,今年刚刚十八,女的才十六,都还小的很。
文凭也都不高,一个刚刚上初中才一学期就没去了。一个初中刚刚毕业没能考上高中。
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没有上出来学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进工厂当工人的,干脆就出来学点手艺。
首都这个地方整体条件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城市,但也不是没有穷人。
两个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都算是识字的。试用了一个礼拜之后瞅着眼里有活手脚挺麻利的就算是正式的留了下来。
早先的学徒工是没有工资的,甚至于家里还要给师父准备逢年过节的礼物。
常小满也没有正儿八经的收徒,主要还是想找两个打杂的,其余的都要根据情况来。
她做什么也不会都藏着掖着,能学到多少就各凭本事了。
所以就算是学徒工也是给开了工资的,只是学徒工的工资比外面两个打杂的还要稍微低一点,一个月才八十块钱,管吃管住,这点钱就算是零花钱了,也算是很不错了。
苏木那边还给写了合同。
他们跟外面打杂的又不一样,打杂的那算是临时工,他们这算是合同工。
既然是合同工,工资就不可能永远都是八十,学期是三年,三年满了之后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转正。
工资就会根据当下市场行情正式调整。
因为招了这么两个人,食肆里面的菜单终于打出来了。
主要还是以面食,点心为主。
其他的常小满不是不想做,还是地方有限。
不管是厨房还是外面的铺面都不足以让她再添更多的东西。
一口气也吃不成个胖子,只能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慢慢来。
即便如此,等到天热起来的时候孟天冬心心念念的想跟她一起回常怀,想去拜访一下常小叔把他们的婚事正儿八经的定下来却依旧没有能成行。
原因在于学徒工手艺还没有学到多少,但是生意却是实实在在的火爆了起来。
食肆原先早上六点开门,到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就关门打烊了。
但是从四月开始,早上六点开门,一直要到傍晚六点多才能关门。
除了面条和点心,天气暖和起来之后她还是没忍住新增了各种各样的糖水。
七八样点心早上十点之前必然卖个精光,随后就是主食,还有各样的糖水。
现在条件稍微好一些,这边的东西好吃又不贵,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特别大。
还有那些软糯酥脆的点心,吸引的可不只是年轻人。
先是孟家兄妹几个人做宣传打广告,不时的带这个带那个来吃。
然后人传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巷子里面有一家这样的食肆。
做出来的东西精致又可口。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等到到六七月天越来越热的时候。食肆的生意就越来越火。
冬天的时候各种味道的汤面最受欢迎。夏天的时候那就是秘制的凉面还有打卤面格外的吸引人。
还有早上的点心。
很多人都会早早的过来排队,通常开门外面就已经有人等着了。
为了生意的需求,常小满还专门斥巨资去买了一个冰柜专门制冰往糖水里放。
冰镇的糖水那就更加受欢迎了。
每天还有一大桶的加冰绿豆汤。但凡进来消费的都会给上一小碗。
做生意说是自由,但是真正的忙起来就跟陀螺似的。比孟今章那个部长还要忙,耽搁不了一天。
毕竟耽搁的时间都是钱。人生在世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玩意再多也不可能嫌多的。
常小满自己也没有想到生意会这么火。
走之前她忽悠她小叔夸下的海口似乎要成真了。
常怀是山城,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别的地方都热的不行了,这个地方早晚还带着一股子清凉。
孟今章他们是开车过来的。
他跟菖蒲的时间也不多,至于孟天冬,原本是要继续去训练的,但是终身大事也是大事。几个人协调好之后腾出来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
首都离常怀不算远,但也绝对不近。
不过一家四口除了常小满不会开车,其他三个都会。
孟今章父子俩换着开,菖蒲有时候也去替换一下,一路上基本就没怎么停,即便是走国道,一天一夜也差不多到了地方。
常怀这个小县城不算大,国道从县城中间横穿过去,还有一条大道从上往下一直延伸到最底下的大河边上。
肉联厂家属院就是离河边不远的地方。
虽然现在到处城里都起了楼房,但是这边家属院还是红砖黑瓦的老房子。
常小满跟他小叔他们就斜着门对门,离得近的很。饭熟了站在门口喊一声,都不需要声音太大,对面就能听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