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苏伊士运河

    弗兰茨并非是第一个提出连通红海和地中海的人,据公元前2000年的一块碑文记载,当时就曾有过大规模的开凿活动。
    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时期完工(公元前1884年—前1849年),运河至少存在了数个世纪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才被废弃。
    公元前600年左右当时的埃及法老想要重修运河,一次性就征集了12万奴工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
    但由于波斯崛起,战争压力加大便放弃了继续修建运河。
    之后波斯入侵埃及,在公元前512年大流士一世为了稳固统治终于开通了运河,并且进行了许多改造,史称“波斯运河”。
    不过大流士一世的运河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却只有在尼罗河泛滥之时才能通行。
    他的后代们对其并不重视,很快所谓的“波斯运河”就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波斯人的后代甚至一度以为波斯运河在两河流域。
    公元前250年前后,希腊人拓宽了大小苦湖之间的运河,让其可以四季通行,挖出了现代苏伊士运河的雏形。
    在之后的岁月里,罗马人、阿拉伯人先后统治埃及,运河也被反复修建、改道。
    最终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为了镇压麦地那地区的民众起义下令堵塞了大运河,而这一次足足让其中断了千年之久。
    1672年3月15日,有“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之称的德意志数学家莱布尼茨带着他的大运河计划在巴黎凡尔赛宫面见了“太阳王”路易十四。
    这位全才以其惊人的才学说服了路易十四的幕僚们,后者也确实有征服东方,乃至世界的野心。
    不过当苏伊士运河的计划被再次提起已经是一百多年后了,1784年刚刚从埃及归来的沃尔内茨便开始宣扬埃及已经虚弱不堪,现在正是夺取埃及开通苏伊士运河的大好时机。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他立刻就有了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开通苏伊士运河,以此来摧毁英国人在商业上的统治地位。
    拿破仑是一位实干家,他有了想法之后便开始行动,恰巧他的军队中就有一些科学家和测量员。
    只不过拿破仑这个人很怪,他对于能帮助他征服英国的富尔顿笑而驱之,对于几个没有进行实地考察的科学家给出的数据又深信不疑。
    根据野史记载拿破仑派出的科学家们在埃及的妓院和酒馆中考察一番就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红海和地中海的水位差高达十米。
    其中一位权威人物更是指出,一旦沟通两洋,那将是诺亚大洪水那样的灭世级天灾,整个欧洲都会被淹没。
    不管怎么说,拿破仑在之后的日子里都再也没有提过开凿苏伊士运河这件事。
    1830年英国工程师对苏伊士运河的水位进行了重新测量,这份报告足以推翻法国人的结论。
    只不过帕麦斯顿却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商机,从而将这份报告压下。
    然而历史线到这里就断了,第二次土埃战争由于奥地利的参与变得面目全非。
    埃及和法国交恶,同时又和英国交恶,默罕默德·阿里保留了比历史上更加强大的兵力。
    奥地利的强势抬头更是让英国人直接将开通苏伊士运河的计划丢进了壁炉之中,毕竟运河开通最直接的受益国是奥地利和法国。
    亚历山大港总督在遭到奥地利海军偷袭之后畏罪自杀,默罕默德·阿里的第四子默罕默德·赛义德则在和英国人的海战中阵亡。
    原本,这两人都应该在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工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而那位法国传奇探险家则参加了奥地利帝国组织的刚果探险队,目前生死未卜。
    不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本就是常理。一个探险家为了更高额的报酬,更大的挑战,去参加风险更高的探险本就很正常。
    弗兰茨在高额悬赏翻越大瀑布探索刚果盆地的勇士时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连锁反应。
    此时他不得不承担起提出苏伊士运河计划的角色,不过这对于奥地利帝国本身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历史上的苏伊士运河开发公司格局太小,气量更是小的可笑,以至于这条苏伊士运河也很小完全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
    初期英国人觉得25万英镑就能搞定苏伊士运河,法国人更夸张甚至宣称15万法郎就能挖通苏伊士地峡,实际上最终花费为1860万英镑。
    这场吹牛大赛的结果就是工程的进展极其缓慢,从提出计划到动工就用了近十年时间。
    对奥地利来说苏伊士运河开通的越早越好,一方面是可以分润东方贸易,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更好地经营东非,甚至促使世界贸易中心的再一次转移。
    弗兰茨敢打赌,只要这个计划一经公布,威尼斯和意大利诸邦一定会为之疯狂,威尼斯人甚至愿意自己去开凿运河。
    默罕默德·阿里也从最初的狂喜转而带上了一丝阴鸷,开凿运河可是一件十分废人的事情,他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消除国内的反对势力,以及那些亲英、亲法派。
 
新书推荐: 在外太空建长城,被蓝星直播了! 片场当炮灰,从摸国民女神腿开始 我一生行善,竟觉醒万魂幡! 卡盒抽卡,不靠概率 龙刃归来 快穿:召唤任务者助我篡位 今天也要努力 无上道经【仙界篇】 诡异降临:我观众鬼皆可食 耕读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