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府的人都知道,如今刘襄成了他们惹不起的人物。
自从演了一出“寨主堂义释齐威”后,本已是颜面扫地的刘旦又在水寨中重新刷了一波声望,将这文昌将军之位险而又险的保了下来。
此次事情中,刘旦也是深知人情冷暖,却是对待府中下人更加的苛责起来。
无他,不在乎罢了。
此时的刘旦,脑子里只有复仇这一件事,年近花甲之年,又无后代,对这世间本就没有太多留恋,而对权力的追求,此时只有墨乌稳稳的压在刘旦之上,他却也是没那个野心。
此刻支撑他的,也不过是对齐威的恨吧。
至于下边宵小之人,刘旦仿佛大彻大悟般,知道他们也难免捧红踩黑,此乃人世之常情,便也不去记恨,只是从骨子里透出他对这些人的漠视。
文昌府中的各项事务,实际上已由刘襄一人掌控,可以说,只要刘襄愿意,他可以随时让这一百零八水寨动荡起来。
只是如今刘襄对待刘旦仍一如既往的恭敬,各种事务处理完之后,明知刘旦不会理会,却仍坚持向刘旦汇报,甚至连有多少人投靠自己,自己手下罗通又聚集了多少打手,都对刘旦明言告知。
对此刘旦一边埋怨刘襄如此小家子气,一边心里却十分欣慰且受用,刘襄此举无疑给到了刘旦十二分的尊重,所以刘旦一是投桃报李,二是也更方便自己的复仇计划,将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两名大寨主仇见、于龙引荐给了刘襄。
水寨之中分为一百零八水寨,而这一百零八水寨又按照势力、区域,选出了七名大寨主,由他们负责小寨中的日常管理。
这七名大寨主中,刘旦,齐威各得两寨,墨乌独占三寨。此时刘襄面前的的二人,便是那刘旦的心腹之人。
此二人中,仇见乃是由刘旦收养,抚养长大,而于龙则是被刘旦帮着还了灭门之仇,所以此二人俱都为刘旦死忠,今刘旦为了刘襄更好的制定复仇计划,更是当面嘱咐仇见于龙二人,今后若是自己不在二人身边,则全力辅佐刘襄,颇有一番决一生死前托孤之意。
仇见于龙二人自是对刘旦之事有所了解,只可惜二人俱为无甚谋略之人,除了拿刀直挺挺的杀进文举殿内,也想不出什么可行的主意,此时听刘襄嘱托,又明了刘襄乃刘旦背后出谋划策之人,便一起附身参拜。
刘襄也不客气,受了二人这一礼,将两人搀扶起来询问二人实力几何,二人自是和盘托出,刘襄沉思片刻,便让二人暂且回寨,且最近一段时间不要轻易离寨,重视安全防卫,二人一一答应,便起身告退,只留下府中二人继续商密。
墨乌最近对刘襄也很是满意,随着水寨势力不断扩展,扬州城外诸多中小势力已牢牢被水寨掌控。凭着墨乌对刘旦的了解,知道这老学究做不出这么大的手笔,主持之人自是近日来投的刘襄。
伴随着手底下势力的剧增,水寨各种组织鱼龙混杂,墨乌深感政令不通的弊端,有时候自己的一道命令,传着传着便到了哇抓国,手底下兵不知令,更是很多寨众只识自己的统领,别人难以指挥。
心里想着当日刘襄在堂内所对之策,心里按耐不住的痒痒起来,这天,趁着寨内无事,便将刘襄叫来询问对收权的看法。
刘襄早有腹稿,不许不急的对墨乌道:
“总瓢把子可知那推恩令?”
墨乌一愣,顿时明了刘襄之意。
原来这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如今的水寨岂不是和诸侯遍布的汉武一朝分外相似?同样是各种势力团体错综复杂,只是在这水寨之中,又如何开始推恩呢?
刘襄未等墨乌发问,便侃侃而谈起来:
“总瓢把子您看,现在是您统领文物二将,而文物二将统领七大寨主,七大寨主又统领一百零八小寨,这些小寨主又主宰着我们水寨基层兵将。”
刘襄看了一眼墨乌:
“请恕晚辈直言,在这些基层兵将中,您的命令怕是还不如一个小寨主重要,这些小寨主统领他们的家庭,决定他们的任免,甚至直接掌管生杀大权,而总瓢把子您,离他们毕竟太远了。”
墨乌对这些话深以为然,其实这些道理墨乌又何尝不知,可又能如何呢?自己纵然是三头六臂,又能管住这水寨上上下下近万余人么?
却也只能靠这些自己的老兄弟扶持,可人心总是会变的,如果自己给不了他们更多,说不准哪一天自己就会变成这些老兄弟的心头刺。
“你说的这些我也懂,可上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