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这样的宪政国家,钱很难收买首相和国王,也很难去收买所有议员,但可以用来收买媒体、操纵舆论,进而影响议会的决策,达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果使英国民众改变对东方问题的看法,短期内可以拉拢英国站在奥斯曼帝国一边,长期看更可以使埃及在英国国内塑造个良好的形象,免得英国不断的针对埃及。
至少要让英国的民众相信,埃及不是在中东扩张,威胁大英帝国霸权的敌人,相反,埃及是支撑奥斯曼帝国,对抗俄国扩张的最好盟友。
最好像日本那样,能得到英国的扶持,成为英俄大博弈中的利器。
另外,就是要使英国的资本家不去仇视埃及开发非洲,不反对埃及工业化。
要让英国资本家认识到,埃及的扩张与发展,反而能增加自身消费潜力,从而进口更多的英国工业品.....当然不是低端的棉布和家具,而是利润值更高的机械零件或者机器。
但如果去伦敦开个新闻社,叫做什么“今日埃及”之类的,伊斯梅尔猜这样会很难得到英国人信服。
想要搞大外宣,想要打赢舆论战,还得找英国人自己。
“巴拉德,《每日新闻》那篇夸赞土耳其的社论作者是谁?”伊斯梅尔问道。
“戴维·乌尔卡特,”巴拉德说完,思考了片刻,“我好像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那查一查这个作者吧。”伊斯梅尔吩咐道。
可惜1850年的现在没有网络,要查询万里之外人的信息,非常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埃及在伦敦的领事,直接询问《每日新闻》报社,这样信息传递就要花费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现在已经发展出来的电报,也不那么适合长途通讯。首先,就是电报的价格非常昂贵,不适合发送过多的信息,其次,现在也没有跨越地中海的电缆。
结果伊斯梅尔的秘书们,只能在现有的信息中拼凑,他们在王公的档案室在翻箱倒柜,翻遍了邮轮运来的一期期英国报纸,又咨询英国和土耳其领事馆,过了一两天,总算凑齐关于戴维·乌尔卡特的履历。
戴维·乌尔卡特是一位苏格兰人,现在在英国国会作为议员,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在过去,他青睐于希腊文化,参加了希腊独立战争,又在战争中负伤。
1831年,了解希腊事务的他,受到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坎宁爵士的委托,前往伊斯坦布尔参加外交会议解决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争端。
到伊斯坦布尔之后,他竟然抛弃对希腊的热爱,越来越被土耳其所代表的东方文化所吸引。在外交事务中,戴维·乌尔卡特同土耳其外交大臣雷希特帕夏交好,渐渐的站在土耳其一边,激进的反对俄罗斯的扩张,支持切尔克斯人的独立。
站在土耳其一方招摇呐喊时,他简直是一個疯子,就连一向强硬的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勋爵,也被戴维·乌尔卡特指责为“过于软弱、放纵俄罗斯的扩张”。
戴维·乌尔卡特创立的期刊,则不断的吹捧土耳其和东方文明,同《每日新闻》中他所撰写的一样,戴维·乌尔卡特认为土耳其文明更接近于英国,有着发展的希望。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