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一百章 班师奏凯

第一百章 班师奏凯

    朱标一路行军到了南京城百里之外,但天色已经昏暗下来了,朱标也就下令安营扎寨,又不是败军,哪里有大半夜凯旋的道理。

    派了几个斥候往南京方面通报,明日清晨班师回朝!

    如此大胜,朝廷势必要好好操办的,之后才会把战报通传天下,现在整个大明,估计有九成八的人,都还不知道他们的太子出征的消息,更不要说封狼居胥什么的了。

    朱标跟朱棣吃了晚饭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大帐中,枕着手想着回京后的事宜。

    发展人口其实还不是太难的事情,毕竟天下已经安稳了,我们民族的本能就是耕种繁衍,但是朱标却在思虑教育的问题。

    后世中国的能够快速的发展腾飞,扫盲和义务教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是知道那怕是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全国都还有近九成的人是大字不识一个的。

    只不过义务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把大明卖了也凑不出那么多的教育资源,而且教育资源还是最小的一个问题。

    皇权不下乡,对乡间的控制力是很差的,如果真要推行,只能靠里长、乡绅等去推行,这个效率吧…

    穷文富武,表面上学文花不了几个钱,但是笔墨纸砚、经史子集都是要钱的,古代这些东西还是很贵的,毛笔再便宜能便宜的过铅笔?你如果让民众自行承担,很多人三餐都不饱,还要交皇粮,怎么可能掏这个钱?

    还有聘请老师的钱,那么只能官府掏了,问题是这件事投入太大产出太慢,官府肯定不会掏这个钱,也掏不出。

    哪里来这么多教师?全民义务教育需要海量的老师,古代读书人本来就少,上升路径要么去科举做官,要么去做幕僚、师爷,要么做私塾先生,但凡有可能都不会去做这种义务老师。

    而且全国各地肥瘦不均,发达的地方学文的多,贫穷的地方学文的少,我好好苏杭不待去贵州?

    义务教育在现代贫困地区还是靠立法才保证的,为什么?穷,孩子还算个劳动力,你要读书就会脱产,等于少了一个劳动力,还要养着你,未必有多少人愿意。

    除非官府承担孩子的伙食,这样不仅可以学文,还能替家里省一口粮食,何乐不为?问题是官府办不到。

    朱标睡不着,就对着外面吩咐道:“请诚意伯过来。”

    不一会刘伯温就走了进来,朱标起身迎接,刘伯温坐在一旁的凳子上说道:“殿下刚刚立下不朽之业,怎么还有烦心之事?”

    朱标坐在榻上说道:“功业已是往事,等年老之时在追怀也不晚,本宫是想请教先生,可有广开民智之法?”

    刘伯温捋着胡须说道:“这天下自古都是想办法行愚民之策,怎么殿下还想广开民智了,这对江山稳固可并无好处。”

    朱标其实也明白,以他的地位其实就应当大力推行愚民之策,最基层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从封建统治者而言,他们更希望百姓愚昧,无知,停留在某一阶段,安心种田耕地就行。

    在古代,与皇权专制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制和愚民统治。

    四分五裂的国家经过战争兼并,实现了大一统,这个时候,保证家国天下永远传续下去,皇权至高无尚,才是政权的核心利益,什么文化昌明,科技发达,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为这个利益让步。

    皇权之下要的是听话像工具一样的民众,如果放任民间思潮泛滥,民间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政府的种种司政措施在民间各路大神的质疑思辨下常常千疮百孔,长久下去则会动摇政府权威,影响统治基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朱标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会说道:“开民智于当下有弊处,但自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现在不似先代,不说大洋之外的国度,就是周边的小国也在不断的发展,若是继续固封自守,恐怕会给子孙留下祸患。”

    刘伯温看着朱标说道:“殿下可是在挖自家的根底啊,无论是朝臣还是陛下都不会支持的。”

    朱标这才苦笑一声,这才是最大的难点啊,朱标要是真的这么做了就是在背叛自己所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可是不这样做的话,大明还是要走老路,现在可以说是地主阶级最弱的时候了。

    等几十年后,现在的勋贵大臣们就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利益集团,皇帝身为这个集团的领袖,杀几个人无所谓,但想要掀翻这个阶级就会被所有人背弃。

    朱标看了眼刘伯温说道:“那先生怎么看此事?”

    刘伯温捋着胡须说道:“此事对国家来说,利大于弊,但对家国来说,弊大于利!”

    刘伯温起身对朱标躬身劝道:“殿下,容臣说句肺腑之言,无论是谁最先想到的都是自身和自己的家族,这些都考虑完了才轮到国家!”

    刘伯温看朱标没有说话就继续
新书推荐: 竹马退婚?我转身扑向京圈大佬 倾世谋凰 黑月光,你的马甲又掉了 快穿:偷渡的人生爽到飞起 一剑问魔 末世重生第一步,清理门户 顶级A的Enigma又骄又野 女扮男装,在修仙界搞救赎 吃瓜路人:我和女主一起创业啦! 听说那只废物雄虫娶了高级军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