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他将国家托付给阴谋复辟的袁世凯,他后悔不后悔?
袁世凯亲手覆灭了清朝和封建王朝,他本来是代表进步的一方,但他却开历史的倒车,图谋复辟当皇帝,他就成了那个要被讨伐的鬼方。当革命军以雷霆之力把他轰下台后,孙中山先生的悔恨消失了,而且他即将复出,任职西南军大元帅。
坚持下去吉利,悔恨消失。用雷霆之力讨伐鬼方,三年后获得大国封赏。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返回北京后,两人的关系有所缓和。光绪帝不再被软禁于瀛台,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再次临朝,逐步恢复戊戌变法时期的新政,号称力图变法,锐意振兴,只可惜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迅猛发展,晚清变法不仅没有产生太多实际效果,反而在愈来愈猛烈的立宪风潮中风雨飘摇,慈禧太后为之殚心竭虑,加上年事已高,身体越来越吃不消,建康状况恶化。正当壮年的光绪帝也因心情郁结难解,渐渐落下病根。
1908年10月14日,光绪帝病重不治,驾崩。此时,慈禧太后也已疾病缠身,她将两岁多的爱新觉罗·溥仪过继给了自己的儿子同治帝,同时继光绪帝之嗣,扶立为皇帝,改年号宣统。
第二天,慈禧太后去世。
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他将袁世凯视为心腹大患,密谋剪除他。张之洞对此持不同意见,表示主少国疑,不宜无故诛戮大臣。另有一些实权人物也认为袁世凯羽翼已成,如果操之过急有可能激起兵变。
载沣退而求其次,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命他回老家安心养病。
1909年,张之洞病重去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连绵青山终究无法阻挡历史长河滚滚流去。
从1894年,孙中山先生成立兴中会开始,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历经十八年坚持不懈的民族民主革命,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古老的中国终于告别两千年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
这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先生被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为了彻底推翻满清统治,在袁世凯逼迫末代皇帝退位后,孙中山先生无怨无悔地让出了大总统之职。
然而,让孙中山先生始料不及的事,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解散国会,又通过约法会议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使他成为终身制总统,并可将总统职位传给子孙后代,从此开启独裁统治。
这个在满清朝堂上成长起来的独裁者,他的最终目标是复辟帝制。为此他恢复了卿、大夫等封建时代的官职,同时恢复了祭天祀孔制度。
在对外邦交上,袁世凯延续满清政府惯例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全部承认欧美列强在华特权。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领土问题上巧妙周旋,确保中国领土没有遭受更多损失。比如他签订《中俄蒙协约》,确保了中国对外蒙古的宗主权;拒绝承认英国签署的《西姆拉条约》,而将西藏问题暂时搁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凯试图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免国家卷入旋涡。但是日本人如附骨之蛆一般,对它们的大陆政策和侵略中国抱有疯狂的执念。
日本人在争取到英美俄的支持后,对德国宣战,夺取了原由德国占据的中国山东胶州湾。随后,他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拟定所谓的《对支政策文件》,即臭名昭着的“二十一条”,希望袁世凯尽快答复。
袁世凯残存着最后的理智。他当然能看出“二十一条”包藏的祸心,但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弱势地位和他的个人私心,他没有理由拒绝日本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也不愿因此受天下人指责。
他持续拖延谈判进程,试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不过于丧失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日本人达成共识。
日本人不想给他太多周旋的空间,以换防为名增派军队到大连、青岛及塘沽等地驻扎。在以武力威胁的同时又诱之以甜枣,表示保障袁世凯的大总统地位及身家安全,并答允择期协商归还胶州湾事宜。
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答应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史称五九国耻。当月,双方紧锣密鼓签署一系列条约,总称为《中日民四条约》。
条约具体内容此处不做陈述,总之如果按照执行,中国将彻底沦为日本的附属国。
消息披露之后举国哗然,国内各大报刊竞相发表尖锐评论,痛斥“二十一条”侵害我国重大主权,呼吁坐而亡不如战而死。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出版印刷的《明耻篇》上愤然题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不仅国内反对声音高涨,海外华人也纷纷致电外交部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