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没给别人在身旁留位置,只有三两道侣可并肩。”
吕谦淡然的话语中充斥着些许唯我独尊的霸气,对于他来说,此生仅此行者之身,唯道而已。
“世人皆有自己的道路要走,也会做出自己的抉择。”
“这些抉择产生的前途未来,无论好坏,都是世人自己的道路,自省无愧便可。”
他从甲板上站起身,转身背对众人,朝着远方的疾风狂浪缓缓说道,“人生在世,不过光阴日月轮转,阴阳生死轮回,都行在路上,大胆去走、走得仔细,这就行了,何必思量许多。”
“诚于己、诚于心,每个人皆是行者,都在修行自己的道路,莫要身不由己。”
“受教了。”
站在他身后的众人纷纷陷入了沉默,他们看向甲板前方那个仿若凡夫俗子的吕谦,一时间有些理解了何为至神圣人、何为先贤前人。
并不是普渡世间、渡厄八方的大善大行之人才能被称作圣贤。
庄子《逍遥游》中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论是“至人”、还是“神人”、亦或是最后的“圣人”,其实并不是向外探寻达到的境界,反而是向内修行而成就的状态。
“至人无己”说的是顺应自然,忘却自我,从而物我两忘。
“神人无功”说的是由外而内、抛外物而内寻,不以物喜、但修己身。
“圣人无名”说的是放下虚妄的执念,成就真正的清静自然。
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向内修行的脚步愈发推进,最后成就的只是自己的“本心本相”,度化的也是有自己一个人,而不是普罗大众。
福祸无门、唯人自省;道果难成,唯人自修。
佛乃圆觉者,道乃自省者,这两者并无不同,都是自修成道,求得也不过是己身超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修行,旁人插手不了,也无法插手。
从古至今,那些修行有成的前辈圣贤,更像是为后人指明了一个方向,诉说了一条道途,给众生一点引路的灵光。
是否圆觉、是否自省,那还得看每个行者自己的因缘际会。
如此说来可能有些自私冷酷,也不符合芸芸众生对于所谓圣人贤者的期待。
但这便是世间之道,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
每个人都有觉省的可能、也都有成就圣人贤者的可能。
莫要外求,但向内修。
只有自己能成全自己,也只有自己能度化自己,更只有自己才能成就圣贤。
如今的吕谦,立于道途之上,对于众位祖师来说,他是后来人,追寻着前人的脚步与光辉度化自己。
但是对于此世此间的众生来说,他就是那盏走在前方的指路灵灯,指引着后来众生修行的方向。
【修行】二字其实并没有多么玄妙,唯有【修真修己】四字。
道藏经文里也没有玄法神通,而是前人留下的、指引着世人通往“众妙之门”的金科玉律。
世人多慕玄,而不晓玄门就在心中,慕玄而不通玄。
那眼中的三尺木石门槛,不过是束缚自己的朽木顽石罢了,何时打破心中门槛,何时才能通玄。
若不然只是玄门中之客人,而不是道途上之行人。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夜授孙悟空金丹大道时,也曾轻吟一句。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若不能自我觉悟,向内寻求,开启心中的玄门,那终究是镜花水月空一场。
吕谦和一众祖师圣贤能做的,只有给后人指明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悟,自己去行走。
其余的,何必多加苦恼,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
“这也是杨朱的全性之道。”
看着视野里那辽阔无垠,仿佛与天地相接的海洋,吕谦略有所悟。
春秋战国之时,种花大地上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和学说相继诞生,道为先,然后百家次第。
其中,繁杂的道家学派中,有一人名为杨朱,后人尊称其为“杨子”。
这位先贤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言曰:“拔一毛而为天下,不为也;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
这句话虽然排比顿挫,但意思却是非常简单,说的便是让人“做好自己,各自相安”。
话中的“一毛”、“一毫”,乃是形容极其细微的利益,源于每个人自身的利益。
当每个人奉献自身一毛的利益可以有益于天下众生,不要去做。
当每个人拿取天下众生一毫的利益可以有益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