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公元前2123年~公元前2070年)是姚迵建立的王朝,定都蒲坂,是有虞氏王朝的简称,君主的尊号世称舜帝。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虞朝共传三代三位君主,分别为姚迵、姚重华、商钧,历时53年。关于虞朝的历史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虞朝是一存在1530年的王朝,姚重华(舜)是最后一位天子,并且给出了帝王世系,分别为虞幕、穷禅、敬康、句望、乔牛、瞽叟、重华(舜)、商均、虞思、箕伯、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这一说法的证据是《韩非子.显学》的记载:虞夏二千余岁矣。夏朝存在470年,用2000减去470,得到的就是虞朝存在的时间,也就是153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虞朝是由舜(姚重华)接受尧的禅让建立,到商均在位时正式灭亡,共传二世而亡,仅存50年或39年。
第一种观点显然没有说服力,不仅缺少证据,而且有太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1530年只传15世,这是不可能的,其次所列举的15位帝王,除了舜和商均之外,其余的要么是部落首领,要么是诸侯,怎么可以把他们视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呢?就拿舜之前的世系来说,在舜继位之前,是黄帝王朝统治天下,舜的祖上不可能是帝王,从幕到瞽叟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平民(史记里面记载,穷禅之后一直到瞽叟都是平民),所以把从幕到瞽叟的世系算在虞朝里面,那是不合适的。我们再来看舜之后的世系,根据史书记载,舜年老之后,把天下禅让给了禹,禹并没有直接继位,后来又让位于舜的儿子商均,可是天下诸侯却臣服于禹,最终禹当上了天子。如此看来,商均确实在位过,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仍然可以算作虞朝天子。至于商钧之后的世系,那就有点胡扯了,虞思是夏朝时期的有虞氏首领,箕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胡公满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如果把他们算成虞朝天子,那虞朝就与夏、商、周并存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的主流观点都赞同第二种说法。
其实虞朝并非15世1530年,也并非一世39年,而是三世53年。根据出土的竹简《容成氏》记载,虞朝还有个叫有虞迵的帝王。由于文献的残缺,只知道某某氏传位给有虞迵,却不知道某某氏究竟是谁。根据文中记载,有虞迵辅政政十九年,在位三十七年而亡,其功德不下尧、舜,在位时期开创了盛世。
原文:及¨¨氏之有天下,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孝。始方为三遒,救听之纪。东方为三遒,西方为三遒,南方为三遒,北方为三遒。以越于溪谷,济于广川,高山登,蓁林入,焉以行政。于是乎始爵而行禄,以让于有虞迵。有虞迵曰:「德速衰矣。」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飤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世。四海之外宾,四海之内贞。禽兽朝,鱼鳖献。有虞迵匡天下之政十又九年而王天下,三十又七年而终。
昔尧处于丹府与藋陵之间。尧戋施而?赛,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于是乎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为天子。于是乎方圆千里,偫板正位,四向委禾,怀以来天下之民。是以视贤,履地戴天,笃义与信。会在天地之间,而包在四海之内,毕能其事,而立为天子。
一些考古学家把有虞迵排在尧的前面,把他算成尧以前的虞朝帝王,可是尧是黄帝王朝的帝王,他的前任帝王是帝挚,如果把有虞迵排在尧的前面,那么尧就成了虞朝的帝王了,如果这样的话,那是说不通的。但是如果把有虞迵排在尧的后面,那么一切都能说的通了,因为原文中的某某氏,其实就是陶唐氏(尧)。陶唐氏让位给有虞迵,其实也就是尧让位给舜。这段原文先说尧让位给舜,详细介绍他们在位时期的功绩,然后再具体介绍他们是怎么当上天子的,这么一来,一切都就顺理成章了。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舜的名字不叫有虞迵,而是叫姚重华”。可是舜本身就不是人名,而是帝王的尊号,如同炎帝、黄帝、单于、可汗之类。你可以说冒顿是单于,但是你不能说单于就是冒顿,因为匈奴有很多单于。同样的道理,你可以说姚重华是舜,但是你不能说舜就是姚重华,因为虞朝不止一个舜帝,有虞迵也是舜帝,甚至商均也可以称为舜帝。
《容成氏》原文中所说,某某氏封东方三遒、西方三遒、南方三遒、北方三遒,而在历史上,尧曾经封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这刚好可以对应上。而且原文中说,某某氏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而这正是尧的执政风格。根据文中的描述推断,很明显,某某氏就是陶唐氏。我们再看原文中的有虞迵,根据原文记载,有虞迵的施政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 根据《司马法·天子之义》记载:“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这里所说的有虞氏就是舜,而舜的的执政方略跟有虞迵是一样的,进一步说明有虞迵就是接受尧禅让的舜。
虞朝是姚迵建立的,姚重华在位时期,又把帝位禅让给禹,三年之后,禹建立了夏朝,虞朝正式灭亡。有虞迵是瞽叟的儿子,名为姚迵,字都君,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贤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