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念白最近在忙一件大事。
当初霍城县令李月樵许她一处最好的房子,但也提了个要求——希望她能将京中书坊里的一些古籍经典带回霍城。
霍城毕竟地处西北,比不上京城的繁荣文化。
霍城里的子弟们大多走的从军路线,李月樵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官,也想为城里的学子们谋一份出路。
若是能有成千上万册的书籍入城,将会大有裨益。
但慕念白不这样想。
买书多不方便呐。
纵使买上一万册,平摊到每个学子的头上,又能有几本?
纵使由府衙统一租借,又能翻阅几时呢?
所以她要搬一座坊刻到霍城去。
在胤月朝,虽然各省都有自己的官刻,但官刻多是朝廷出版的标准图书,偶有本地“乡贤”和官员汇编的书籍。
更何况,也不是每座城都有官刻。
与官刻相对应的,还有坊刻。
坊刻则是以作坊刻书的形式存在,逐利是它们的立足之本。
所以坊刻的特点便是:所刻书籍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以潮流书籍为主,经典书籍为辅。
对于坊刻老板来说,最佳的生存场地乃是金陵、钱塘、姑苏、南阳等地。
至于西北——但凡想要靠刻字吃饭的人,就都不会考虑。
慕念白不必靠刻字吃饭,她想靠石斛吃饭。
所以哪怕花光钱去买下一座坊刻,她也要把这件“善事”给办了。
尽管她对书坊一窍不通,但人只要想办事,手中还有钱,这事就能顺理成章地办成。
她亲去金陵,从周氏书坊中买下其中一间,并将其改名为“慕氏书坊”。
买书坊不难,难就难在她要带走二百名刻印工匠。
这时候,银子就再一次派上用场。
高年薪才是必杀技。
如此一来,不仅能解决霍城学子所需书籍问题,只怕用不了几年,整个西北学子都能读上慕氏书坊刻的书。
可以预见,因为文化的繁荣,会让霍城变成新的中心地带。
朝廷在嘉峪关一带设定了关西七卫,派武将牢牢守住边关疆土。
那她所做的事,也可以称得上是以文化繁荣铸就一道思想长城。
道民之术,在于学术教化。
她就是这样给自己戴高帽子的。
诚然,她戴得住。
“宁乡县主没有辜负皇上的厚爱。”这是楚王殿下亲口说的。
于是朝廷也资助了一些刻坊工匠,工钱从国库里出。
开熙元年四月二十,皇后诞下一子,取名“守南”。
皇帝下令大赦天下,各地休假三日,举国同庆。
这时的慕念白早已带着父母亲在去往霍城的路上,至于坊刻的设备以及工匠们,还要早先她一个月就出发了。
她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李月樵那满是崇拜的眼光。
尽管她是个狗头军师,但她终究是做了切实利民的好事。
沈淮瑾在得知她要去西北,并且可能一去不复返的时候,哭成了个丧夫的小娘子。
那可真是个鼻涕眼泪齐飞的场面。
众人都道是姐弟情深,无不感动落泪。
只有慕念白恨不得拿柳条抽他屁股。
出发那日,就连一向不懂人情的沈淮序都来相送,他们之间那点龃龉,早就因彼此好友的存在,而烟消云散。
柳枝新发,沈淮序递过来一条,“代家妻相赠,愿君平安顺遂。”
众人睁着好奇的眼光望着沈大人,他们不理解,这活阎王怎么突然转变性情了?
只有慕念白知道,有一辆马车遥遥停在十丈远处,里头一定坐着哭红了眼的宋清允。
“你可给我好好善待她,若是叫她受了委屈,我就把人拐到西北去,叫你追妻火葬场!”慕念白用只有他二人能听到的声音叮嘱道。
沈淮序神色一动,面上带了一分愠色,但碍于车中爱妻的颜面,又不能发作,只能尬在原地。
慕念白看他吃瘪的神情,莫名觉得舒爽。
谁叫你当初给我用刑来着。
她又觉得好笑,这兄弟俩,一个倒在地上像小媳妇,另一个冰着脸站立如悍匪。
视线环绕一圈,又转到月桐身上,“你的人我先借用一段时间。”
这人自然是指张崇武。
三个多月的相处,他二人配合默契,旁人都看在眼里,慕念白也不例外。
但家当太多,总得要有个靠谱的人护送,张崇武和他那群会功夫的知己好友是最佳人选。
“小姐说什么呢。”月桐脸一红。
京城的胭脂铺需要人打理,月桐和晚芳是她的得力助手,将事情交给她们她很放心。
但京城和西北的两边的业务仍需要人来回跑动,所以张崇武并不是不回来。
她又对晚芳道:“我师父那儿就拜托你常去探望。”
晚芳郑重点头。
一番相送,耽搁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