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帝国三年,二月中旬。
骁骑军与飞熊军有意控制行军速度,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累计向燕国腹地推进一百五十余里。
参照姬宫湦前世,大约抵达河北霸州市与天津市一带,距离燕国都邑仅剩二百余里。
结合邦谍源源不断传来的密报,燕侯衮北逃的原因也随之水落石出。
燕国内部确实发生严重变故,而且直接关系到社稷存亡。
许久以前,燕侯衮曾强行驱逐外来子民,导致外来子民与山戎联手。
虽然外来子民与山戎联军战败,只能狼狈地往东北逃窜,但是燕国甲士终究不多,无法完全清理走散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
其等极其仇视燕侯衮,选择在荒野隐居,静候反扑的时机。
最终,其等成功等到良机。
骁骑军与飞熊军不断接近燕国边界,燕侯衮身为鬼先生七大寰主之一,自然明白姬宫湦的目的。
于是,燕侯衮不顾时节,征召国中青壮,随后亲自南下部署,企图阻止大周王师。
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得知,确定燕侯衮已经抵达燕国边界,便开始串联活动,随后制定并实施灭绝燕国社稷传祀的行动。
灭绝,即真正意义上赶尽杀绝,不留任何血脉。
为避免燕侯衮与燕国公族子弟太早察觉,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并未公然动手,而是制定三段式猎杀计划。
首先,针对燕国公族子弟。
采取制造意外的方式,先将燕国公族中最不起眼的庶出子弟杀死,随后再转向杀戮老弱妇孺,尽量避免被燕国公族察觉。
等死亡人数到达一定程度,足够引起燕国公族的注意力,接着便是悍然发动突袭。
这时,大部分老弱妇孺丧命,许多燕国公族子弟开始尝试探查真相。
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发动突袭,瞬间打得燕国公族子弟措手不及。
一时间,燕国腹地大乱。
大量燕国公族子弟惨遭杀害,就连许多无关紧要的人,也被大乱殃及。
面对如此情况,驻守国君府邸的亲卫甲士,遵照燕侯衮留下的密令,前去捉拿大乱的元凶。
而这,正是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最想得到的。
燕国国君府邸的亲卫甲士大量外出,守备随即进入最薄弱的时期。
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看准时机,随后一拥而上,对燕国国君府邸发动毁灭式攻击。
先是用松脂火把,将国君府邸四处点燃,接着守在国君府邸所有门口。
只要有人冒头,无需验明身份,便当场击杀。
亲卫甲士返回救援,则故意放对方进入国君府邸救火,随后继续在围墙外纵火。
直至亲卫甲士累得筋疲力尽,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重新挥舞利器,再度对进出人员进行无差别袭杀。
三段式猎杀,目的都是灭绝燕国社稷传祀。
事实上,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也确实达到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燕国,公族子弟已经不足二十人,其中大部分是因为跟随燕侯衮南下部署,侥幸逃过一劫。
至于燕侯衮一脉,所有叔伯堂亲均被杀死。
燕侯衮的子嗣亦遭遇灭绝,只留下一名年仅两岁的庶子。
即便这样,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依旧穷追不舍。
燕侯衮正是得知上述之事,为避免血脉断绝,只能仓皇返回都邑。
或许是上天突然有些于心不忍,燕侯衮抵达燕国都邑时,仅剩的两岁庶子并未遭遇不测,而是被母舅偷偷藏在安全的地方。
燕侯衮确认两岁庶子安全后,随即对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进行大力清剿。
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虽然早有准备,但是人数与武器装备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燕侯衮的亲卫甲士。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燕侯衮返回燕国,并且亲自坐镇国君府邸,国君府邸很快恢复平静。
趁着燕国都邑仍处于混乱之中,外来子民与山戎族人纷纷逃窜。
燕侯衮早已怒不可遏,当即命令亲卫甲士展开追击。
就这般一来一往,燕国局势由混乱逐步向好,但是已经元气大伤。
面对骁骑军与飞熊军的稳步推行,燕侯衮只能佯装无知,派遣使者公孙朴,前往镐京王城,向姬宫湦询问清楚原由。
虽然明知道姬宫湦极其厌恶公孙朴,而且往返镐京王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燕侯衮依旧任命公孙朴为使者。
之所以如此,很大概率是燕侯衮已经无人可用。
骁骑军与飞熊军陆续收到情报,因此并未刁难公孙朴,而是放任公孙朴自行离开,随后继续向燕国推进。
这时,燕侯衮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