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阳石之死
几人讨论了一番,高涨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霍去病的脸色也悄悄变的平常。
最后,霍去病道:“你们把能收集到的关于‘扫寇诗社’的所有文章诗词,都拿来给我看,好了,你们去忙吧,我休息一会儿。”
几个孩子都觉得奇怪,这几乎啥也没干,霍去病这是老了吗?竟然需要休息了?
他可是一刻也静不下来的性子,文武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
大家都说,霍嬗和霍姚,再加一个霍姝,三个人凑齐一个霍去病。
霍姝和刘询动作很麻利,是夜霍去病就拿到了两摞厚厚的文稿。
有印刷的,有手抄的。
霍姝心疼阿翁看太多头疼,自告奋勇替阿翁梳理这些纸,把重复的拿出来。
阿翁老怀大慰,立刻同意了。
把文稿交给女儿,他去妻子房里了。
默默看着喝完药的妻子入睡,霍去病的思绪又远了。
前一世,他有个前辈老乡,李清照,号易安。
她去世的时候,自己才十五岁,当时她已经跟随夫君流落临安,远离故土。
而他和祖父还在济南的家中,在金人的铁蹄下艰难生存。
后来她夫君死了,她二嫁给一个小官。
而那个男的,绝非良人。
李清照很快发现她的夫君不止对她不好,还阴谋夺取她收藏的金石字画等,那可是她仅有的财产了。
甚而那个人还贪污受贿,孰可忍孰不可忍,她决心告发夫君,自救也救人,为己也为国。
大宋律法规定,妻告发夫者,不论夫有无罪,妻都要入狱服刑两年。
孤苦清高一生的李清照,宁愿自己入狱也要告发那个男的。
最后是她把二嫁夫君告倒了,好在当时有一位高官,是她父旧友,又感念她的气节和才气,积极营救她。
她只服刑了几日,出狱后,她辗转江南各地,最后在孤寂抑郁中了却残年。
她那么有才情,那么孤傲,她工书能文,擅音律,还写有《词论》一书传世。
都说她词风婉约,是闺情词的代表人。
但她的很多词作却铿锵有力,有金石之声,其豪放洒脱,不输男儿。
她是辛弃疾敬仰的前辈。
如果她真的来到了大汉,那一定要找机会见一见的。
她也生活在两宋之交,年轻的时候家境好,有才气,她父亲是有名的士大夫,进士出身,乃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母亲也是出自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
她父亲往来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因此她自小就有才名,甚至盖过她的长辈。
她儿时生活在大宋京都汴京,此时写了很多有名的词作,很多文人为此击节称赞,一时名声大噪。
她还以爱喝酒,爱玩乐而出名,但因家族贫寒,素节俭,她生活并不富裕。
但她乐在其中,后来成亲后,她和夫君也是如此,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衣物用来购买金石和书籍。
后他们夫妻随着父辈牵连进党争中被贬而退居乡里,但好在夫妻和谐,兴趣相投,沉迷于搜集整理碑文、金石、古籍等,倒也安乐自在。
他们夫妻在金军南下的战乱中为了保护他们收集的书籍器物,费尽心思。
她的夫君也几次出世入世,最后死在逃避金军南下的路途之上。
她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写在她和夫君逃难的途中。
当然后面那两句可不能在大汉说出来,要不然就是替项羽鸣不平,要抄家灭族的。
李清照的一生,生活清贫,但一直乐观豁达,孜孜不倦的作词写文,帮助夫君写了《金石录》,为收录、保存、研究金石书法文物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后来,大宋北地被金人所占,她被迫远离家园,四处逃难,并把大部分和夫君费尽心思收集起来的文物古玩,丢失殆尽,不可谓不辛苦。
但她的词,很少有悲观厌世,怨天尤人的情绪。
后来,辛弃疾晚年,因为同为济南人,也因为他是豪放派代表,她是婉约派代表,辛弃疾经常和李易安被一起提起来。
但世人多俗,哪能用一两个词来囊括一个人呢。
她是婉约,但也多有豪放词问世。
他是豪放,但婉约甚至清新之词也不少。
翌日,当黑眼圈的霍姝拿给阿翁一叠书稿的时候,霍去病赶紧拿来看。
这一看,更加确定了他就是她。
更加强烈了要认识她的愿望。
当然,目前最要紧的事还是平叛。
而比平叛更重要的事是阳石的病。
扬州城里最好的大夫都被找来了,霍姚甚至不顾战事在即,亲自带人去了周边的很多地方寻找名医。
长安的霍光也知道了长嫂的病情,派了宫中御医快马来扬州。
但无济于事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再厉害的神医,也回天乏力。
霍去病推掉了一切的事,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