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武植在大殿上对耶律南仙进行质问的时候,朝堂之上的蔡京按捺不住了。
此番辽国使节出使大宋来到汴京,蔡京收受了辽国的好处,因而他在其中牵线搭桥,一手促成了大宋与辽国所签的盟约。
此时看到武植为难辽国使节,不由得开口说道:“武大人,何须这般无礼?耶律使节出身辽国王族,身份尊崇无比,况且此次出使,乃是代表辽国朝廷而来。大人这般咄咄逼人,岂不是显得我大宋毫无君子风度与待客之道?”
武植冷哼一声,目光冷冽地看向那满脸小人得志之态的蔡京,高声道:“蔡大人这八面玲珑的说辞,倒是厉害。只是不知,蔡大人这般行径,莫不是私下收受了辽国的诸多好处?”
“武植,你休得在此信口雌黄!本官如今身为大宋尚书右丞,乃是朝廷副相,所作所为,不过是为维护我大宋的礼仪体统罢了。现今两国已签订盟约,你却这般为难辽国使节,这岂不是让外人觉得我大宋皆是无礼之辈?”
蔡京闻听武植这般言语,连忙急切反驳道。
如今的蔡京因引荐辽国使节,促使两国成功签订盟约,得赵佶的赏识,进而被擢升为朝廷的尚书右丞,位列朝廷副宰辅之职。
可他却浑然不知,此时此刻,赵佶内心深处对于和辽国签订盟约一事已然萌生悔意。
瞧着蔡京在下方与武植争执不休,他面色不悦,沉下声音说道:“蔡卿,武爱卿刚从辽国境内撤兵归来,对辽国心有不满也是人之常情。况且,此次是辽国使节主动要求与武爱卿会面,武爱卿有所反应也实属正常,你又何必急于指责呢?”
下方的蔡京敏锐地察觉到了赵佶语气里潜藏的不悦,心中暗自纳闷不已。他的心境犹如那辽国使节一般,满是疑惑:为何仅仅两日未见,圣上的态度竟会有这般天壤之别的转变?
一听赵佶之言,蔡京赶忙躬身赔罪道:“官家恕罪,微臣着实是一时心急,满心只想着维护我朝与辽国交好的局面,所以方才急切了些,还望官家多多体谅。”
说罢,便赶忙退回到了左侧文官队列里面。
赵佶对蔡京所言并未加以理会,目光投向下方的武植与辽国使节,开口道:“耶律南山,如今我两国已然签订盟约,若是没有别的要紧事,还请你等先行回去吧,朕要与朝廷诸位大臣商议重要事务了。”
下方的耶律南仙听到赵佶这话,也没再多做停留,只是恨恨地瞪了武植一眼,而后便带着随从迅速离开了紫宸殿,径直出了皇宫。
待耶律南仙走出紫宸殿后,赵佶俯视着下方的诸位朝臣,轻轻叹息一声,开口道:“武爱卿,你将此前率军攻入辽国境内的详细状况,向诸位爱卿细细说一说吧。”
赵佶自得知武植已然率军打到辽国西京大同府,却遭自己和朝中诸臣下令撤返大宋境内起,内心便始终被懊悔之情萦绕。此刻,他也想让堂下诸位朝臣感受一下那份错失良机的遗憾。
武植闻言,神色平静,把自己率军攻占辽国西京道的武州、应州、朔州等州府,以及即将攻克辽国西京大同府的一系列事情经过逐一讲述出来。
“什么?武大人已经快要攻克西京大同府了?”左相曾布、右相韩忠彦以及朝堂上的众多臣子听闻武植这番话,顿时面露惊愕之色,不由自主地纷纷发出一声声惊叹。
然而想到那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就这么被自己和官家的一道撤军急令给断送了,念及于此,诸多朝臣脸上露出了懊恼之色。
蔡京和高俅此刻脸上露出喜色,他们全然没料到,武植竟然险些率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云州及部分区域。
敞若真被武植收复,依神宗遗诏,武植定会封王。不过念及这大好时机已被贻误,他们心里也不禁松了口气。如果再让武植立下如此大功,那他们俩可真就是只能被武植压得死死的了。
帝座之上,赵佶的目光缓缓掠过下方群臣那满是懊悔的脸庞,心中郁积的憋闷之气竟悄然消散了些许。
当初下达让武植撤军的急令,本是他与朝臣们共同商讨后的决定,如今为何只有自己独自反复品味着错失良机的懊恼?
既然这样,不如让众人也一同体会一下这份揪心之痛,果然,看到下首朝臣的表情,赵佶内心那沉重的郁闷之气,稍微得到排解,获得片刻的宁静。
“未曾料到武大人进军竟如此神速,才率领大军攻入辽国境内没多久,便斩获这般大好的成果。若我等事先知晓武大人战事这般顺遂,决然不会下达让武大人撤军之令。”宰相曾布满脸惋惜之色,喟然长叹道。
他身边的右相韩忠彦、枢密副使孙固、尚书左丞赵挺之等诸位大臣都纷纷点头称是。
心情略感舒畅的赵佶,俯视着下方群臣,聆听着他们接连不断的惋惜之声,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开口说道:“好了,诸位爱卿。武爱卿和其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