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坐在刘贺的一侧,眼中看到的是刘贺大马金刀的稳坐,不时的跟车外的百姓打招呼,笑容灿烂,透着亲民。
耳中听到的是百姓们高呼的万岁之声。此起彼伏,隐隐震耳,刘贺频频点头,透着轻松。
霍光一开始也如刘贺那般大马金刀的坐着,他有拥立之功,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还是皇帝陛下的老丈人,就凭这几点,有那个资格,如同刘贺一般的稳坐钓鱼台。
可是渐渐的,除了后背有针刺之感后,屁股下似乎也有了针刺似的,让他不知不觉的,竟不能坐实在了,悄悄虚坐了半个屁股。
因为他从百姓的欢呼声中,感觉到刘贺毕竟是皇帝陛下,自己哪能跟他平起平坐,拥有拥立之功也不行,就算是大将军,皇帝老丈人,也不行。
因此,坐还坐着,但是却极为的不踏实。
这就是个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的局面。
刘贺表现优秀,他霍光再能耐,也不得不相对弱势起来。
此时的汉室,刘家人可是相当的受尊敬的,刘字是刻在百姓和大臣们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
就是因为这,刘贺几次跟他之间闹心,霍光都不敢再生废立之心,霍显在他耳边煽风点火,他也还能沉着冷静下来,不去想怎么想办法废掉皇帝的事情。
这也是汉室强的时候,换做后世多少年后的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皇帝再有能耐,百姓那里和大臣那里,都少了许多的威慑力。
那时候,汉室衰微,如果大将军和皇帝同乘一车,坐立难安的,绝对是皇帝。
历史上,霍光之所以只敢废而不敢杀,只敢另立而不敢篡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百姓的欢呼,以及跟在车后远送的行为,就是证明之一。
这可是自发的行为,而不是事先做的安排。
队伍终于是到了未央宫的宫门之外,望着那熟悉的宏伟建筑,刘贺心生感慨,终于是回来了。
穿越了半年多,他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主角一样,立马就把这里当做故土,这半年下来,他熟悉了这里,喜欢在这里生活,但是,还没有产生故乡之感。
李子晴跟他也差不多,都没有像其他小说那般,一穿越到陌生世界,立马适应了落后的古代不说,连亲人也不想念了,连故乡也不思念了。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有七情六欲,有思念,会思考。
思念高度文明,高度发达,高度现代化的故乡,是正常情况,不想,那才不正常。
未央宫虽然没有产生故乡感,但也有第二个家的感觉,刘贺这一趟收获满满,心中豪情万丈,真想对着这未央宫来一嗓子,抒发心中快意。
宫门外,早有得到消息的皇后霍成君在翘首以待皇帝的归来,带了一群宫女宦官等在门口。
长乐宫的上官太后,霍光也是通知过的,此刻,上官燕也驾临未央宫,候着亲征凯旋的皇帝。
霍成君和上官燕两个人,辈分上比较的乱,一个是姑姑同时是皇后,一个是侄女又是太后,互相差辈分,因此两人之间比较微妙。
霍成君仗着自己是姑姑,同时又有身份显赫的爹,对比罪人之后的上官燕,心中有一点轻视。
虽然按宫中规矩,她该经常给上官燕请安,但实际上,嫁入宫中这么久,她基本就没怎么去过长乐宫请安。
而上官燕呢,家人被霍光搞死了,自己的丈夫也死了,她能倚重的最大靠山不在了,只能仰仗外公霍光,明明是太后,却又仰霍光鼻息,低人一等。
再加上她年纪小,在霍成君面前,就拿不出太后的威严,霍成君不来请安,她也乐得不跟姑姑打交道,自己在长乐宫,还自在一点。
此刻算是继生日之后的第一次见面,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竟然就没话了,上官燕发现,跟姑姑这个亲戚相处,还不如跟李子晴在一起快乐。
两人在寒风中等了半个多时辰,见到大队人马过来,知道是皇帝到了,两人都很高兴。
霍成君对上官燕这个太后,有轻慢之心,对自己的皇帝丈夫,那可就完全没那心了,有的全是敬仰爱慕。
刘贺之前能文,写得一手好诗,张口就出佳句话她就很崇拜了。
如今刘贺还能武,带兵出征,杀的叛军人仰马翻,更让她喜欢的爱意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臣妾见过陛下!”
等车队快近了,霍成君带着一干宫女宦官们,主动迎出去好远。
刘贺掀开车帘,看一身华服的霍成君在那行礼,钻出去,一跃下车,抓着霍成君的手,笑道,“哎呀,皇后这么冷的天,怎么还迎出来了呢?冻着了怎么办?快快,随朕上车暖和下,你看你,手冻得这么红!冷不冷啊?”
麻利的动作,和一连串的话,砸得霍成君脑袋晕乎乎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