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工地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郑国闻讯赶来,只见一处渠段出现了严重的渗漏问题。
刚建好的渠壁上出现了裂缝,水不断从缝隙中渗出。
\&怎么回事?\&郑国皱眉问道。
\&回大人,\&工段长神色凝重,\&这段地质比较特殊,普通的防渗方法似乎不太管用。\&
郑国蹲下身仔细查看。果然,这里的土质与其他地方不同,含沙量特别高。
难怪常规的防渗措施会失效。
\&立即召集工匠们商议。\&郑国当机立断,\&这是个技术难题,要集思广益。\&
很快,各工段的工匠代表齐聚一堂。
秦天也闻讯赶来,站在一旁静静听着大家讨论。
\&会不会是夯实不够?\&有人提出。
\&不是。\&工段长摇头,\&我们已经按最高标准夯实了,问题出在土质上。\&
\&要不要换用其他材料?\&又有人建议,\&比如用石块垒砌?\&
\&太费工了。\&郑国说,\&而且石材运输也是个大问题。\&
讨论陷入僵局。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工匠怯生生地举手:
\&我...我有个想法。\&
\&说来听听。\&秦天鼓励道。
\&我老家在河边,那里的人用草木灰和黏土混合抹墙,特别防水。\&
年轻工匠说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众人一愣。这个简单的民间智慧,倒是给了大家启发。
\&有道理!\&郑国眼前一亮,\&草木灰中的碱性物质确实能增强防水性。\&
\&不过光用草木灰还不够。\&一个老工匠补充道,
\&我建议加入一些石灰,这样强度会更好。\&
\&对!再掺些细沙,就更不容易开裂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拟定了一个新的防渗方案。
\&立刻准备材料,先在小范围试验。\&郑国吩咐道。
工匠们分头行动。
有的去收集草木灰,有的调配石灰,有的处理细沙。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涂抹着新配制的材料。
为了确保效果,他们反复涂了三层,每层都仔细压实。
\&现在注水测试。\&
随着清水注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一盏茶的时间过去了,渗漏的情况明显好转。
再过一个时辰,渗漏基本停止。
\&成功了!\&工匠们欢呼起来。
\&别高兴太早。\&郑国提醒道,\&还要观察几天,看看耐久性如何。\&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轮流值守,密切观察试验段的情况。
结果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有效。
\&好!\&秦天非常满意,\&这次不仅解决了难题,还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防渗方法。\&
\&是啊。\&郑国感慨道,\&这都是工匠们的智慧。尤其是那个年轻人,能想到用家乡的经验,很难得。\&
效果比原来的方法还要好,成本反而降低了。
\&先生,\&秦天对郑国说,\&你觉得这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
郑国思索片刻:\&最让在下感动的是,大家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没有推诿,没有抱怨,都在积极想办法。\&
\&这就对了。\&秦天笑道,\&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工程。解决问题,就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
\&这情景,与我当初的设想可真是天差地别啊。\&郑国轻声感叹。
\&先生在想什么?\&
秦天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后。
郑国转身,神色复杂地行了一礼:\&陛下......\&
\&有什么话,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