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普查开始

    天启十九年二月初,大明的官员肉眼可见的忙了起来。

    一月中旬的时候,朝廷普查天下人口与土地的消息就传了出去,二十日时,皇家日报正式刊登了这个消息。

    所以到了二月,许多早起的百姓能看到,天还没完全亮,各地衙门的大门就已经大开,然后各种官员和巡防营士兵就开始进进出出。

    除了地方主官留在衙门主持大局,基本大部分官员都按之前规划好的计划前去各自负责的地方。

    交趾都指挥使司,九原县。(原安南太原,大明收复后,为了和山西太原区别开,就改了名字。)

    九原这里地形还算平坦,土地肥沃,因此在拿下安南后,这里被当成重要的移民地。

    至于土地哪里来的,除了新开荒出来的,就是查抄原来的安南贵族。

    当时安南的土地兼并比大明还严重,超过八成的土地都在各地贵族官员手里。大明将几乎所有贵族官员都查抄了,所以几乎所有土地都在大明手中。

    九原县城外,一处名叫李王村的村子大早上就已经人声鼎沸,因为前几天县衙就派人通知他们今天登记人口,所以一大早这里的百姓就在村长的组织下在村子中间一处空地等着了。

    李王村有人口超过四百,总六十多户,平均每户有七人。

    这里的人都是费尽千辛万苦从陕西迁移过来的,当时听朝廷描绘的美好前景,再加上陕西环境实在太差,这些人咬咬牙听从官府安排跨越几千里过来,一路上虽然各地衙门安排的很好,但还是有不少身体差的老人丢了性命。

    好在这次朝廷没骗他们,分配到这里后,每家每户都免费按人口分到不少田地,男女老少都有。当然如果觉得不够,也可以和内地一样,贷款购买,只要不超过百亩就可以。

    而且前期没有产出的时候,朝廷安排这些人吃大锅饭,一直等田里产出足够生活。

    这十来年过去,这些迁移的百姓都过上了以前梦寐以求的日子,因为朝廷税收低,他们落在手里的很多。

    别看朱由校规定的十税一对比以前朝代那些什么三十税一高,但大明现在就收这一次,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税收。

    十来年积攒下来,这里人基本都积攒了不少家底。

    之所以有李王村这个名字,也是巧合。估计是姓李姓王的实在太多,虽然当时各地安排的时候有意拆散那些宗族,但分配到这个村子的都是这两个姓,不过他们之前没关系,所以也就叫了这个名字。

    这个村子的村长是几年前选出来的,平时乐于助人,办事也利索。

    将所有人安排好,又去查看村子的防御。

    安南以前几百万人,但归于安南朝廷管理的估计就一半,剩下的都在各个大山丛林里,生活很原始。

    大明接管后,对整个安南进行了连续几年的扫荡,大部分人都被抓了出来,现在安南各地的道路、开荒基本都是这些人做的。

    这些人野性难驯,和外面的安南人有很大差别。外面那些安南人和大明百姓没多大差别,有些就是中原汉人以前迁移过来的,所以大明对这些人和南洋土着不同。

    在朱由校的命令下,当时大明收缴了所有和安南有关的书籍,将那些有文化的安南人迁移到了内地。

    剩下的都是文盲,然后朝廷发布命令,凡是会说大明话的都可以和大明百姓一样,置地安家。

    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底层人,可不懂什么叫亡国,高高兴兴的就去学习大明话。

    十几年下来,整个交趾都司都是说大明话的人,新想起来的年轻一代,也都是学习大明文化成长起来的,这些人已经被同化过来了。

    而山里那些人,根本难以驯服,朱由校也懒得管,和南洋那些土着一个待遇。

    虽然清缴过,但还是有漏网之鱼,时不时就有出来伤人的。

    所以这些移民村子都有衙门组织的民兵,之前朝廷武库抽调了大批冷兵器过来,还有少部分燧发枪,武装这些移民。

    像是李王村,就有民兵六十人,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人在里面。平时干活的时候,这些民兵轮流在外围警戒,保证安全。

    李王村还不错,都是陕西过来的,民风还算彪悍。之前也有那些安南土着来偷袭他们,被这里的民兵当场砍死二十多人。

    村长检查一遍,各个民兵做的还不错,没有错漏。

    大约上午九点,县衙的人来了,带队的是竟然是主持全县学政的教瑜。

    这教瑜叫刘文,是之前科举落榜的一名举人,不甘心回家种地,就响应朝廷号召,来交趾都司当了教瑜。

    这几年做的也算不错,得到多次表扬。这次也是多次请求,县令才同意他过来的,为了不发生错误,还给他安排了两个经验丰富的吏员。

    之前为了解决李王村和周
新书推荐: 斗罗:唐三成蓝毛妹子,赖上了我 恶雌腰软,撩得星际大佬夜不能寐 师姐重生断情?被疯批师弟盯上了 九州风云变 史前女首领养成记 斩神:融合创世之力,我重塑沧南 以你为名的光芒之新生 决胜荒野:我和女神的荒岛生活 缝进灵魂的回忆 排行十七,被恐怖游戏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