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战争和移民大大带动了中国内部的物质所需。

    无数大小不一的工坊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尤其是运输条件极佳的东部沿海和长江一线。那里工商业的发展势头,叫人直感到震惊。

    利益的驱使下,什么重农轻商甚至重义轻利,所有的传统都是放屁!

    东西方的交流也越发的频繁亲密起来。

    无数国人对西方的血统论是嗤之以鼻,没有王族血脉的人就不能当国王,这是哪门子的道理?毕竟从当年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一刻起,血统论就在中国人心中被打的完全粉碎了。

    但也同样是国人,对于西方的共和制大加抨击。

    因为这个时代的国人,骨子里同样刻着‘皇帝’两个字。

    反正是双方交流的越紧密,一些往日里根本无从知晓的事儿就越发的被更多人知道。

    比如欧洲的神权至上时代,这就让中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

    但同样,欧洲人对中国的皇权至上,也是不能理解。

    毕竟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才是欧洲人所认知的规矩。

    而在欧洲,无数的声音也同样在响亮着。中国的皇权至上,让一个个欧洲国王羡煞不已的同时也被无数人批评着。

    尤其是法国,人家才是这个时代的自由灯塔!

    别拿此刻的漂亮国去跟高卢公鸡比,一个是殖民地组成的国家,另一个则是“历史悠久”的欧洲大国。双方的影响力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还有中国的教育体系。

    对比这时候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识字率,中国在这一点上着实有点落后。虽然赵亮已经在奋起直追了。

    然后还有一些儒家的规矩,三纲五常么,这是欧洲人绝对不能接受的。

    还有裹脚的事儿,也被欧洲人给扯了来。

    再加上信仰的事。

    欧洲人对这玩意儿一直非常看重,就是原时空21世纪了,还有无数软文在宣传这一点呢。什么中国人没有了信仰所以才造成了社会各阶层的道德缺失那啥。

    但事实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这事儿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说了。

    从革命十年起,伦敦就出现了中国的公使,后者是很注重舆论导向的,见到那个说法后,一度还特意撰写了一片反驳的文章,送到了伦敦的报社去。

    但显然他高估了约翰牛的道德,那文章根本就没有被发表。

    虽然他很快就释然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么。

    这就像中国在报道欧洲的时候,也会选择性的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一样,英国人也是如此。

    只不过欧洲人能对中国批评的似乎也就这么多了。

    在眼下这个时代。

    论双方的生活水平,当战争平息后,安详的社会环境让中国迅速恢复了元气。

    大乱之后有大治。

    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

    所以,这个时候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准,中国整体的经济体量,那都不是欧洲人可比的。

    或许他们唯一能追的上中国的就是个体的收入了。

    尤其是英国。

    哪怕是最普通的工人阶层,他们的收入放在中国也是很可以的了。

    只不过单纯的比金钱收入,却不去考虑两边的生活质量,那就是耍流氓了。

    同样是一块银元,在英国能买几斤粮食?在中国又能买几斤粮食?同样是生活标准在英国需要多少钱,在中国又需要多少钱?

    这只需要简单的衡量,就能轻松的挤出某一方金钱收入上的水分了。

    英国作为一个依赖于海贸的国家,其国内的物价可想而知。而且众所周知,依靠着海外子民,过去的三百年中,欧洲社会从美洲非洲天竺等掠夺了太多的贵金属了。

    大量金银的流入,自然也会带动欧洲物价的上涨。

    比如1756年—1757年间,英国有记载的食物骚乱总共有140多次。这些骚乱在英国那里通通被称为是“肚皮造反”。

    不过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呢,任何一个国度里都会有穷人。怕是中国也有不少刚刚处在填饱肚子这一水准线上的人。

    生活处于刚刚能维持生存的水平,当价格上涨时,他们就会跌入生存线以下。

    你不能拿这些人来等同整个英国,可他们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英国社会的真实。

    相对而言,中国的老百姓就要比之强上那么一些。

    因为中国至少粮食是足够便宜的。

    赵亮搞出了金种子,自然也不会厚此薄彼的忽略了水稻,只不过他并没有放出去,没
新书推荐: 修仙之龙帅崛起 女子修仙界纵横录 转职:一柄魔刀千刃杀穿全校! 重生回来,该报的仇就得马上报 人在萌学园,我改变剧情就变强! 博德之门3:从螺壳舰开始新生 女儿出村,修真界颤抖吧 庄妃不宫斗,只想养娃和咸鱼! 重生80年代当富翁 炎帝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