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草原诸部而言,韩世忠的威名更甚,但韩世忠是前宋西军出身,他更乐意参与到消灭西夏的大战之中,由于韩世忠此前一直在阴山南麓东西活动,而且相当活跃,这让许多草原部落头领们都觉得,中原朝廷大概是要继续维护漠南的稳定。
听到岳飞说要北上,那显然就是要杀奔漠北去了,不少部落头领略呆了一呆,然后便欢呼了起来。
塔塔儿部核心游牧区域,本来在黑龙江上游、呼伦湖以北,但女真兴起后,塔塔儿部与女真人走得近,跟着金国向西的步伐,便将势力范围向南延伸而来。
所以一听说汉军要打塔塔儿部,这些部落首领们顿时欢喜了起来,只觉得此前受塔塔儿部与女真人的压迫,这一回势必要抢回本来!
室韦都督府下辖的三十多个小部落,帐数人口都不多,所以岳飞也没有多要,每部出兵二百,自备干粮、马匹,随汉军北上。
这些小部落当中颇有一些原本还担心是不是汉军要以当年协助女真为仆从的名义来清算旧账,现在总算是放下心来,近七千牧民骑兵迅速集结,跟着岳飞浩浩荡荡地奔向了贝尔湖。
贝尔湖在辽国的史料当中,沿用的是周边牧民的称呼,转为汉文,则是“捕鱼儿”、“杯亦列”,新汉朝廷则直接选用了“捕鱼儿湖”为官定地名。
捕鱼儿湖的南面,就生活着拔野古部。拔野古部历史渊源很悠久,在春秋时属于赤狄,魏晋时属于敕勒,南北朝时北朝称之为高车,南朝称之为丁零。
拔野古部本居住在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一带,五胡乱华时跟着鲜卑南下,北魏时从属于柔然,就被迁徙到了捕鱼儿湖附近。
可以说当初石秀的出现,让这个几乎快要被塔塔儿部同化的部落,再次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岳飞领大军冲到捕鱼儿湖南岸时,拔野古部以及附近几个小部落的首领们,也纷纷赶来拜见。
除了拔野古部外,前来的三个小部落,一个从属于火罗剌思部,两个从属于斡勤忽讷兀惕部,都是汪吉剌部五个分支部落的从属。
这些小部落都是以渔猎为生,至于汪吉剌,其实就是弘吉剌,只是辽国史料如此记载,金国则称呼为广吉剌,唐朝五代认为他们属于“白达靼”。
这里的“白达靼”,并不是说他们乃是白种人,就跟黄头回鹘、黄头室韦一样,也不是黄色头发。
汪吉剌部主要生活区域在呼伦湖西南,呼伦湖被唐朝称为俱伦泊,辽国称为栲栳泺,至于新汉,则习惯性地延用唐朝的地名。
只是俱伦泊与王伦的名讳冲突,翰林院受命整理地名时,就上报为了俱乐泊。
由于唐朝气候温暖,俱乐泊与捕鱼儿湖都形成了淡水湖,拔野古部与汪吉剌部受渤海人、汉人的影响,在渔猎、游牧的同时,也开始了农耕,岳飞在捕鱼儿湖南岸就见到大片被拔野古部开垦出来的农田,种植的是糜子和一些小麦。
大约是在生活习俗上已经转向了半农耕,有更充足的食物来源,故而拔野古部与汪吉剌部的部落民们,肤色远比岳飞所见的其他游牧部落民更加白皙,身材也更加健康高大,从肤色与外貌来看,与中原汉人很接近了。
拔野古部甚至效仿中原,以石木筑城,虽然简陋,但就是靠着这样显得十分粗糙的城寨,抵挡住了游牧的塔塔儿部的进攻与侵犯。
似汪吉剌这样的部落,人口不多,又从事农耕,在草原上就很难立足,于是不得不托庇于塔塔儿部名下,在漠北草原也出了名,特产美女。
部落特产美女,又没有匹配的军事实力,所以汪吉剌部落能够生存到现在,其实是很憋屈的,周边强势一些的部落男子前来求取婚姻,他们也不敢随意反对。
对此岳飞很是满意,觉得石秀实在太有眼光了,朝廷要在漠北有影响力,就应当扶持小部落,使之壮大,但又不至于壮大到能够称雄漠北从而威胁中原的地步。
于是岳飞在捕鱼儿湖南岸简单休整了数日后,便合兵向西,与乞颜部会合,并要求塔塔儿部前来商讨和谈事宜。
塔塔儿部顿时就不乐意了,我请来的援兵,怎么跑到对手哪里去了?你中原未免也忒偏心了吧?还表现得这么明显!
一听塔塔儿部拒不奉诏,岳飞当即表示,既然你不服,那我就亲自领兵去找你谈一谈!
于是神武军并河北诸都督府汉军两万、松漠都督府兵马三千、室韦都督府牧民骑兵六千余、再加上乞颜、拔野古、汪吉剌诸部兵马,岳飞合兵四万余,气势汹汹地杀奔俱乐泊而去。
大鲜卑山东面的会宁都督府都督杨志,也以追剿完颜斜也为名,召集黑龙江南岸诸部,合兵一万七千余,跨江北上,就在塔塔儿部东南一带逡巡。
还没等塔塔儿部反应过来,岳飞就沿着凯里河,也就是后世的海拉尔河,从俱乐泊向东杀去,向后世的呼伦贝尔市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