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超率领数万大军,一路匆匆赶到巴尔喀什湖的时候,第一军团已经结束了这里的战斗。
士兵们正悠闲的喝着马奶酒,吃着缴获到的牛羊,已经休整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好了继续战斗的准备。
经过一番深入的局势分析后,马超同意了伊宝忠兵分三路的作战计划,希望以此来加快西征作战的节奏。
他命令一支特战旅北上,配合巴特尔与良泰率领的蒙古军团,清剿西伯利亚平原上的反抗势力。
刘佳的第五军团,将从这里分兵西南,向还在观望忧虑的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发起攻击。
马超将亲率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四军团、特战旅、警卫团、黄埔军校教导团、工程兵军团绕过巴尔喀什湖,继续向哈萨克草原纵深推进,缓慢追击逃窜的哈萨克和漠西蒙古溃军。
马超为何会命令中路军,缓慢追击溃逃敌军呢?
这是因为他希望溃军能有时间,将中亚地区的反抗势力集结在一起,最好是能给俄罗斯军队来援腾出时间。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南北两支人民军的作战压力,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由南北两个方向迂回包抄敌军。
这个战略大包围的作战计划,马超和一众将领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后将时间设定为两个月,争取在入冬前结束这里的战事。
徐小虎和伊宝忠在中亚作战多年,不但了解自己的敌人,也很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环境。
在选定最终决战地点时,两人的手指同时指向了咸海湖北部,一块约上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开元二年八月,金风瑟瑟,咸海之畔战云密布。
人民军凭借着一系列战术佯动,成功将中亚地区的所有反抗势力,引至咸海湖西北部地区。
一时间,双方大军在近百里的漫长战线上列阵对峙,就犹如两条巨龙相互凝视,一场二十多万人参与的大型会战,一触即发。
在人民军的军帐之内,气氛同样紧张而压抑。
马超、蔡昌军、伊宝忠、徐小虎、梁江涛、马成等一众将领,都面色凝重的围在一个巨大的沙盘地图旁,讨论着战术谋划。
此时,由于通讯和交通手段的原始落后,给人民军的指挥决策带来了诸多不便。
马超眉头紧锁,牵挂着南北两路大军的情况,心中不禁暗自叹息:
“若在这个时代,人民军如果能拥有电话、电报、飞机,那该是何等的便利!
前几年自己在忠烈祠中清修时,怎么就未曾料到会有今日困境,早早就去钻研那些东西呢?”
就在马超沉浸于胡思乱想时,伊宝忠那洪亮的声音陡然响起,打破了他的发呆状态。
“皇上,人民军在这上百里的战线上与敌军对峙,此等情形是否太过冒险了些?”
“你可是在说通讯指挥之事?”马超迅速回过神来,反问道。
“陛下圣明,臣正是此意。
人民军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不熟悉,之前惯用的信鸽、飞鹰、通讯犬等手段皆无法投入使用。
反观对面敌军,他们都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带的土着,对周边地理环境了如指掌,能够自如的运用飞鹰传递信息。
臣担心敌军会趁我军不备,在暗中悄然集结优势兵力,而后如在我军意想不到的某一处关键地点,猝然发起凌厉攻击。”
伊宝忠言辞恳切,目光灼灼的讲出了自己心中的忧虑。
伊宝忠此前拟定的作战计划,乃是人民军背靠咸海驻营,将周边敌军如磁石引铁般吸引过来,以逸待劳,展开决战。
而马超却另辟蹊径,大胆的反其道而行之,硬生生营造出了如今这般对峙态势。
马超心中本意,是期望尽可能多的将敌军吸引过来,以此减轻南北两路人民军的作战压力。
利用人民军火枪火炮配置高的优势,在这漫长的对峙战线上挖掘工事,令敌军纵横驰骋的骑兵丧失机动优势,被迫下马转为防御。
可天不遂人愿,马超未曾充分考量到敌军乃是本土作战,占尽地利人和,熟悉每一处山谷沟壑,知晓每一条水源路径。
而人民军则是千里迢迢而来的外来客,仿若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致使情报传递如梗在喉,后勤补给也仿若断流之水,难以为继。
可如今形势紧迫,如箭在弦,已容不得马超有过多的懊悔与迟疑。他只得强打起精神,无奈的说道:
“这种一字长蛇阵,既是对敌我双方指挥系统的考验,也是对双方参战部队之间,协同配合的巨大挑战。
这类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作战,就是双方主帅的一场棋局博弈,谁要能率先争夺到战场主动权,谁便能以最小的代价,收获到最为丰硕的胜利果实。
人民军长途跋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