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拂过天竺的王城,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海腥味。沐英立于高处,望着渐渐沉落的夕阳,思绪如同眼前流动的云彩般起伏。
\&将军,\&副将轻声禀报,\&天竺的农田勘察结果出来了。\&
沐英接过竹简,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间流转。昔日叱咤风云的将军,此刻却在认真研读农田水利的报告。斜阳的余晖为他刚毅的面容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色。
\&有意思,\&他轻声道,\&这片土地与我大明江南颇为相似。只是水利失修,才导致今年旱情如此严重。\&
远处传来阵阵梵音,与城中的炊烟一起袅袅升起。这座曾经抗拒大明的城池,如今却在期待着来自东方的智慧。
\&传令下去,\&沐英的声音坚定而温和,\&召集当地的农民,明日我要亲自去看看他们的耕作方式。\&
夜色渐深,点点灯火在王城中次第亮起。沐英的营帐内,一盏青铜灯静静燃烧,为案几上展开的地图投下摇曳的光影。
\&大都护,\&一位年轻的参军说道,\&属下觉得奇怪。为何要花这么多心思在农事上?我们已经打败了天竺,难道不是该建立军事管控吗?\&
沐英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深邃:\&你可知太孙为何让我们速战速决?\&
年轻人摇头。
\&正是为了赶在秋耕之前解决战事。\&沐英指着地图上的河道,\&这里的农时与我们不同。若是错过这个节气,来年的收成就要打折扣。太孙心系四方百姓,不愿因战事误了农时。\&
营帐外,夜风掀动帘幕,带来远处的更声。沐英继续说道:\&真正的征服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民心。让天竺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我们来此的真正目的。\&
次日清晨,沐英率队来到城外的农田。露水还未散去,稀疏的庄稼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萧索。
一位老农正在田间劳作,看到沐英一行人,显得有些惊慌。沐英翻身下马,用生涩的天竺话问候。
\&不必惊慌,\&他的声音温和,\&我是来学习的。告诉我,你们是如何耕种的?\&
老农迟疑片刻,开始讲解当地的农事。沐英认真倾听,不时询问细节。他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哪里还有丝毫征服者的傲慢。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信使策马而来:\&大都护,应天来信!\&
沐英展开信筒,是朱雄英的手谕。太孙不仅派来了农学堂的专家,还特意挑选了一批适合天竺气候的种子。
\&好啊,\&沐英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孙果然考虑周到。\&
他转向老农:\&过几日,会有懂农事的人来教你们新的耕作方法。我大明的种子也会送来,保管来年有个好收成。\&
老农跪地叩首:\&多谢大都护恩德。\&
沐英连忙扶起他:\&不必多礼。农者天下之本,理应受人尊重。\&
晌午时分,沐英回到王城,立即召集天竺的官员商议农事。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此刻都专注地听着这位征服者讲解农业改革的计划。
\&诸位,\&沐英的声音沉稳有力,\&天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只要用对方法,定能有个好收成。我大明愿意倾囊相授,助天竺度过难关。\&
一位年迈的大臣颤声问道:\&不知大都护要我们付出什么代价?\&
沐英淡然一笑:\&我大明天子以德服人。教授农技,原本就是仁政。诸位只需用心学习,认真推广,让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堂下众人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这个强大帝国的将领,会有如此胸襟。
夕阳西下时,沐英又去了城外的农田。暮色中,他看到一些农民正在翻耕土地,准备接受新的耕作方法。
\&将军,\&副将轻声问道,\&您说太孙为何如此重视农业?明明我们的军威已经让四方臣服。\&
沐英望着远处的农田,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正因为军威使人臣服,才更要用农政让人归心。太孙深谙治国之道,知道只有农业兴旺,天下才能久安。\&
夜幕降临,沐英在营帐内写下奏报。他不仅详细记录了天竺的农况,还仔细分析了改良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