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之国舅纵横 > 第451章 让大唐永业军腾出手来

第451章 让大唐永业军腾出手来

    兵部的官想法很简单。

    把一些地方,特别是不可能有大战的地方,所驻守的永业军替换下来。

    这样太国舅府就有更多可以调用的兵力。

    先把大食人完全推平,势压罗马国,占据苏伊士运河,这样的好处,仅每年与罗马的贸易,就能为大唐带来至少六百万贯的实际收益。

    眼下,安全的位置,就是辽东。

    李建成有点拿不定主意。

    他担心的是,万一高句丽突然攻出来,寻常的府兵能不能挡得住。

    思来想去,李建成:“诏令兵部与太国舅府拿出一个章程来。”

    这事,李建成真不敢作决定。

    一但有城池失守,这损失是巨大的,新开荒的辽东良田也会被毁,辽东的军民也会死伤无数。

    辽东的开发,会因为一次战败,让数年的努力白费。

    但兵部的建议,也是有道理的。

    把永业军从各地防御中抽出来,这样就让太国舅府有更多可调用的兵力,对于控制从大唐到罗马的贸易路线,有着巨大的助力。

    有了这条贸易路线,仅是与罗马交易珍珠、丝绸、瓷器,每年就有六百多万贯的交易额。

    这三样,都是十倍以上的巨利。

    兵部是对的。

    只是,什么地方可以换成普通府兵驻守呢?

    李建成虽身为大唐皇帝,他却不敢在这件事情上作主。

    让兵部与太国舅府商议,也就是在等舅舅窦乐拿主意。

    这事,窦乐思考过,认为可以将一些二线防御转给兵部。

    具体是那些地方,李靖在余杭,可以与参谋们讨论,先试着换防一部分。

    大唐,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以及扩张的新时代,影响的不仅仅是朝堂,也不止是五姓,以及上层的世家,贵族们。

    每一个人普通人的生活都在受到影响。

    清河崔氏。

    崔氏不止有崔君肃这样的名士,大贵族。或者是崔煜这样的年轻翘楚、后起之秀。还有许多普通人。

    崔大页、崔二页、崔三页。

    他们的父亲希望他们将来可以是读书人,所以就用书页的页给他们起名字。

    很遗憾。

    读书这事,要看天赋的。

    族里是教他们识字,可识字却不代表读书。

    成为读书人,这个难度不是普通的大。

    三兄弟真正的本事,还是打猎。

    三兄弟都是清河崔氏的族人,他们住在临城县。

    这地方,太行山以东,依大唐对州县的划分,这里属于下县,因为不足一千户。同时也是狭县,在一个不足一千户的小县,却没有足够的永业田分配给成年男丁。

    临城,七山二水一分田。

    风景极好。

    因为处于太行山东麓,有风景,但风景不能当饭吃。

    崔家三兄弟结伴从山里出来,带着一些柴与猎物来到县城。

    柴,没什么人买了,少数买柴的,不全是为了烧火。

    因为这里有煤炭行。

    猎物倒是换了一个好价格。

    三兄弟用猎物换了钱,却看到县城有许多人围在县衙门前,出于好奇走了过去。

    一个穿着丝袍的年轻人,眼角四十五度望天,双手叉腰,脚下放着一筐钱。

    认识。

    邻村的,本家,崔不凡。

    县衙几名书吏正在不断的翻查着面前的书。

    县令坐在堂上,等候着。

    又过了一会,一名书吏上前:“县尊,依唐律、族规、村例,崔不凡要立碑修祠合规。”

    修祠堂,不需要上报。

    立碑需要。

    县令一伸手,书吏递过唐律,已经翻到了相关的页数。

    上面写的清楚:诸在官长吏实无政迹辄立碑者,徒一年。若遣人妄称己善,申请于上者,杖一百。有赃重者,坐赃论。

    县令看过,书吏指了指书签,县令继续往后翻: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

    再往后翻:在官有异政,考秩已终,吏人立碑颂德者,皆须审详事实,州司以状闻奏,恩敕听许,然后得建之。

    翻完这些,书吏又递上经过州府核准过的几页纸。

    上面详细的记载着崔不凡的父亲、叔叔,堂伯、堂叔等人立下的功勋。

    有战功,也有管理一地有功勋,也有屯田出彩上司的表彰等等。

    所以呢,崔不凡这次回来,就是在村里建祠堂,然后立碑记下他们这一支的功勋。

新书推荐: 开局诗道圣子,将科学融入玄幻 创生之环 穿成锦鲤文女主,我带全家吃肉肉 极乐合欢功 开局木筏:靠万倍增幅征服世界 人在安岭,从打猎开始发家致富 平凡少年修仙奇遇 玄幻:反派的我彻底摆烂 无限流我觉醒了系统 战锤40k灰烬编年史